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出《尔雅》。又名大脖子、瘿气。《说文》:“瘿,颈瘤也。”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发病与水土因素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于颈部而成。颈部肿块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樱络之形状。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详见气瘿、肉瘿、血瘿、筋瘿、石瘿等条。

猜你喜欢

  • 能远视不能近视

    病名。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能远怯近症。详该条。

  • 折髀

    证名。指股部疼痛如折的症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类经·脉色类》:“胃脉搏坚,木乘土也,加之色赤,则阳明火盛,木火交炽,胃经必伤,阴阳不行者,从气冲下髀抵伏兔,故

  • 关阴

    ①阴盛已极,不能与阳气相交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大于人迎脉的四倍。《素问·六节脏象论》:“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②病名。小便不通,由于热结下焦,气化障碍、故阴窍关闭。参见关格条。

  • 青蛇仔

    见《岭南草药志》。为狗肝莱之别名,详该条。

  • 横生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张氏医通》卷十:“儿未生先露手臂谓之横生。”详横产条。

  • 发背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三。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滞不通而发。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

  • 钩虫病

    病证名。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证。治疗以驱虫为主,配合调理脾胃。驱虫可

  • 小儿面疮

    病证名,指小儿面部生疮,有脓或黄水渗出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面上忽遇有经络虚隙,为风、湿、寒、热所乘,搏于气血则生其疮,或如火烧,或出脓,或出黄水,日久不能愈瘥。”其证类似浅脓疱病,治宜内服

  • 透刺法

    即透穴法。见该条。

  • 咬骨疽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发于大腿内侧的附骨疽。详附骨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