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白喉

白喉

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缠喉白菌。系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秋末冬初,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发病多因时行疫疠之毒,从口鼻而入;或肺胃素虚,复感风热热毒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继之一侧或两侧喉核处出现白点,白点迅速蔓延,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白膜,其白膜迅速蔓延至悬雍垂喉关内外,白膜不易削脱,若用力剥除,则易出血,并迅速为新的白膜所覆盖。白膜坚韧不易捣碎。并兼有头痛,身疼,微热,或寒热交作,疲乏,胸闷烦躁口臭鼻塞。若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等。白喉的病理多属阴虚肺燥,宜养阴清肺为主,方用养阴清肺汤。有表证者当先解表;如初起阳热偏盛,症见咽喉痛闭,饮水作呛,目红声嘶,口出臭气者,用神仙活命汤;属阴虚者,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若痰火阻塞,喉声如锯,宜清肺降痰,用猴枣散(《中医儿科》:猴枣川贝母天竺黄沉香朱砂仙半夏)加土牛膝根、葶苈子大黄礞石竹沥之类。针刺取合谷少商天突足三里内庭。白喉治疗禁忌,诸家主张纷纭,归纳起来有下列儿点:①忌升提涌吐。②忌温散发汗。③忌大下亡津。④忌刀针。⑤忌病重药轻。⑥忌苦寒助燥。本病具有传染性,发现病人应隔离,消毒,并报告疫情。此外,对某些虚寒性之咽喉疾患,习惯上亦有谓其为白喉者。如虚寒白喉痨证白喉寒痹白喉等,故宜详辨。

猜你喜欢

  • 舌根痈

    病名。多由时病热毒不清引起。《重楼玉钥续编》:“舌根生痈,红而且肿。”甚至连喉肿痛。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可选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 刺灸

    针刺和艾灸的合称。《素问·疏五过论》:“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 丹痧烂喉

    病名。《疡科心得集》卷上、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金匮有阳毒之纹,叔和作温毒之说,其证形与今之名丹痧烂喉者极合。”即烂喉丹痧。详该条。

  • 月经先期

    见《竹林女科证治》。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 遗热

    指热病邪热未尽,或因食、因劳而复发。《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伤寒全生集·劳复》:“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静以养血气

  • 打灯火

    即灯火灸,见该条。

  • 虎蓟

    出《本草经集注》。为大蓟之别名,详该条。

  • 圆翳外障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遮睛障。指宿翳之形圆、色白而薄者,“间有厚者,亦非堆积之比”(《张氏医通》卷八)。以其光滑深沉,虽久治亦难消退。参见宿翳条。

  • 谷莠子

    见《植物名汇》。为狗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 积症盗汗

    病证名。《幼科类萃·诸汗治法》:“小儿无疾,但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症盗汗,脾冷所致。”宜先服三棱散消积,次用益黄散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