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皮内针

皮内针

针具名。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揿钉式(即揿针)二种。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5分、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1~2分。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不适,且不刺痛或影响肢体活动时,即可用胶布固定。埋针时间应据情而定。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疾病或慢性病。参见皮内针疗法条。

猜你喜欢

  • 四极

    四肢的别称。《素问·汤液醪醴论》:“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 曹禾

    【介绍】:清医家。字畸庵,又字青岩。原籍安徽含山,后徙居江苏武进。好读书,工吟咏,精于医术,治病有奇验,尤擅治外科疮疡、儿科痘疹和伤寒之学。崇尚医经、经方,对金元以后诸家学说多所指责。曾取其所藏医书史

  • 眼楞急

    病证名。又名眼棱紧急。指睑弦紧急的证候。《证治准绳·杂病》:“阳主散,阳虚则眼楞急而为倒睫拳毛。”参见皮宽弦紧、倒睫拳毛等条。

  • 独叶草

    见《中药材手册》。为细辛之别名,详该条。

  • 追风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水蔓菁之别名。详该条。

  • 煎药法

    把中草药煎煮成汤剂的方法。要根据药剂的作用而掌握火候,如发表药、理气药,多取其气,宜用较猛的武火急煎;补益药,多取其味,宜较弱的文火慢煎。同时要依据药物的性质、药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龄大小而确定煎水量的多

  • 舌疸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症见身面发黄,渴而数便。参见黄疸有关条。

  • 匡忠

    【生卒】:1359~1428【介绍】:明医家。字体道。世居济南。祖父匡通、父匡友文皆以医名。忠以家学相承,读经书医籍均能得其旨趣。青年时丧父,即开门授徒。里人抱疾求治者,无不以诚心起其危殆,从不计酬报

  • 疔毒

    出《保婴撮要》卷十二。即疔疮。见该条。

  • 病证名。指经血妄行,即妇女的血崩病。由于阳盛阴虚,迫血妄行而成。《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参见血崩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