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学入门》卷六。知母、贝母各一两,巴豆霜十粒。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三片,临卧细嚼,白水送下。治新久咳嗽,兼治痰喘。
即胞睑。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仙鹤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疽生于耳轮。《证治准绳·疡医》:“或问耳轮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五味
见《江苏药材志》。为王不留行之别名,详该条。
症名。口中自觉有甜味。多属脾胃湿热。可见于平素嗜食甘肥厚味的消渴病人。《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
病证名。见《疡医准绳》卷六。作为鉴别髋关节前、后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圣济总录》卷二十方。炮附子、独活、天麻、桂、当归各一两,防风、川芎、丹参、草薢、菖蒲、黄芪、细辛、山茱萸、白术、菊花、牛膝(酒浸,焙)、枳壳(麸炒)、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水
病证名。出《素问·大奇论》。《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
①《内经》十二脉之一。浮疾脉象。《诊家正眼》:“曰躁者,且浮且疾也。”②手足躁动或躁狂的症状。③证名。指身体躁动、躁急,或手足扰动不宁。有阳躁、阴躁之分。阳躁因火热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