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筋痹

筋痹

病名。①指风寒湿邪入侵于筋所致的痹证。《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治宜舒筋养血,参以祛邪,用羚羊角散天麻丸等方。②指肝痹。《症因脉治》卷三:“肝痹之症,即筋痹也。”参见肝痹条。③指风痹。《医宗必读·痹。》:“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参见风痹条。

猜你喜欢

  • 胡念庵

    【介绍】:见胡珏条。

  • 恶(wù 误)热

    证名。即怕热。①外感热病反映于外的一种证候。如:伤寒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见《伤寒论·阳明病篇》)。其他如“阳明温病”亦“但恶热,不恶寒”(见《温病条辨》)。②见于内伤疾患。

  • 小舌肿痛

    病名。小舌,悬壅垂之俗称。小舌肿痛即悬壅垂肿痛,参见悬旗风条。

  • 阴挺下脱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八。即阴挺。详该条。

  • 眉疽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发眉疽、眉发、发眉、眉发疽、凤眉疽。此证生于眉棱骨上,形长如瓜,坚硬,疼痛引脑,色赤焮红,二目合肿。治同外痈。

  • 姜巴草

    见《贵州草药》。为香茅之别名,详该条。

  • 心下悸

    证名。①自觉近膻中处悸动不适。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溯源集》卷一:“所谓心下悸也,盖心之下,胃脘之上,鸠尾之间,气海之中,《灵枢》谓膻中为气之海也。”多因阳气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所致。

  • 丘哲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备急效验方》三卷,已佚。

  • 鹑鸟

    出《毛诗传》。为鹌鹑之别名,详该条。

  • 脾主升清

    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的过程是:食糜(浊)入胃,下灌入肠,脾则将精微(清)上输心肺。故脾的功能特点是升清。《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