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分类名。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及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载有双穴300,单穴49,合计349穴。到清代《针灸逢源》,经穴的数字已达361穴。现仍以此
病证名。即暴厥。《史记·扁鹊仑公列传》:“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蓄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参见暴厥、厥证条。
见伤寒溯源集条。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茯苓、人参、防风、地骨皮、车前子、羌活、川芎、细辛各等分。为粗末,水煎,去渣,食后服。治青风内障之虚证。
指二十八经脉会合之处。手足十二经左右共二十四脉,加任脉、督脉、阳蹻脉、阴蹻脉共二十八脉。《灵枢·玉版》:“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莳注:“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蹻、督
病名。见《千金要方》卷四。亦名月水不调、月使不调、月经不匀、月候不调、失信、经水无常、经水不定、经水不调、经不调、经气不调、经血不定、经脉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等。泛指月经的周期、血量、血色和经质的
病名。即遗尿。《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又有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此
病名。《丹溪心法·盗汗》。指心窝部多汗。《医林绳墨·汗》:“又有心汗者,当心膻中,聚而有汗。”因忧思惊恐,伤及心脾所致。治宜补养心脾,敛神益气,选用生脉散、归脾汤、补心丹、茯苓补心汤等方。
解剖名。见《审视瑶函》。又名上胞、上睥。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眉,下界为上睑之眼弦。参见眼睑条。
指清冷的饮料。《灵枢·杂病》:“齿痛不忍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