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磁场疗法
见穴位磁疗法条。
见穴位磁疗法条。
经外奇穴名。位于廉泉穴上1寸。或于前正中线颌下1寸,当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取穴。有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间至舌体。布有舌动、静脉及舌神经,舌下神经分支。主治声音嘶哑,舌肌麻痹,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等
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①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针刺下部穴位治疗下部疾病。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灵枢·
见《中药通报》5(1):26,1959。即大金钱草,详该条。
又称水俞五十七处。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素问·水热穴论》:“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
病证名。小儿哺乳停滞,消化不良。《医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诀》:“乳滞之儿,其候睡卧不宁,不时啼叫,口中气热,颅吐乳片,肚胀腹热,大便酸臭。”治当调和脾胃,兼以消导,用消乳丸。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毛茛之别名,详该条。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指五种大要的刺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节刺。详各条。
即儿科。又名哑科。见《医学正传》。《太平圣惠方》:“襁褓至一岁,曰牙儿。二岁曰婴儿,三岁曰奶童,四岁曰奶腥,五岁曰孩儿,六岁曰小儿,以至十五岁,皆以小方脉治。”
证名。指阳气虚衰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调经论》。多见于慢性疾患,因素体阳气虚弱,或病邪损伤阳气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症见面色白,短气懒
出《备急干金要方》。为楸木皮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