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肓膜。《素问·腹中论》:“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②心下膈上的部位。参见膏肓条。

猜你喜欢

  • 伤寒括要

    书名。2卷。明·李中梓撰,刊于1649年。李氏曾撰《伤寒授珠》10卷,后毁于兵火,“遂以授珠(指《伤寒授珠》)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颜曰‘括要’,谓括义详而征词简也”(见自序)。本书首列

  • 卒失音

    病证名。突然声音嘶哑。《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喉咙者,气之道路;喉厌者,音之门户。有暴寒气,客于喉厌,喉厌得寒,即不能发声,故卒然失音也。”治宜温散寒邪。用金沸草散之类。

  • ①通噤。口噤不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②闭结不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③活动受限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关节禁固。”④控制。《丹

  • 腑输

    ①指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俞穴。《灵枢·刺节真邪》:“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②与藏俞对举,指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诸穴,每经六穴,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素问·气穴论》:

  • 经乱不孕

    病证名。不孕症型之一。《叶氏女科证治》:“妇人经水不调,气血乖和,不能受孕。”治宜调经,参见月经不调条。

  • 疳嗽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因疳疾而引起的咳嗽,多为疳热损伤肺气所致。临床表现除具有疳的症状外,多伴咳嗽咯痰,胸闷气急,消瘦,盗汗,五心烦热等。治宜利肺除疳,豁痰止咳,用泻白散加减。参见肺疳条。

  • 调和五味

    食养法则。辛、甘、酸、咸、苦五味各有所利,能发挥各种不同作用,人体对五味的摄入应注意平衡,不得偏嗜。调和五味,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膳食调配、烹饪调和两方面。在膳食调配上,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 龟版膏

    见《本草正》。即龟版胶,详该条。

  • 行针

    ①《灵枢经》篇名。行针,即运针。本文专论针刺反应,故名。主要论述针刺治病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所以针感也不一致。但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②针刺运针手法,目

  • 健脾疏肝

    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用于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证候。常用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等健脾药;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疏肝药。方用逍遥散之类。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