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阴地蕨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宋代医家。1088年(元祐三年)在京都开封任官职时患背疽,因医治疗不愈,后经徐州萧县(今安徽省萧县)张生为其火灸、敷药,约一月疮平。遂将所得有效方药编为《经效痈疽方》一卷。
见《四川中药志》。为美人蕉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系生于童子髎穴处之痈疽。多由足少阳胆经火毒所致。疮起根赤有脓。知痛者顺,反之为逆。一般可按外痈治疗。如大渴闷乱,出血不止,或其色青黑而不知痛者,预后不佳。可参见无头疽治疗方法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玄感传尸方》1卷。已佚。
黑瓣苔,瓣底红。为脏腑热甚,消灼津血。症见口开目闭、烦躁沾语、狂妄便闭等,急用大承气汤下之,并用清热凉血之法治之(见《伤寒舌鉴》)。
骨名。即指骨。详该条。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其形如风疹,发痒。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眉冲,见该条。
【介绍】:见王锡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