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艾斗

艾斗

针灸器具。其上部为金属丝绕制的弹簧斗,下部为石棉制成的衬垫,两旁有丝带以供固定之用。可用于温灸或间接灸

猜你喜欢

  • 拯阳理劳汤

    《医宗必读》卷六方。原名新定拯阳理劳汤,又名拯阳汤,救阳理痨汤。黄芪(酒炒)、人参各二钱,肉桂(去皮)七分,当归(酒炒)一钱五分,陈皮(去白)、白术(土炒)各一钱,甘草(酒炒)五分,五味子四分。加生姜

  • 青龙衣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胡桃青皮之别名,详该条。

  • 羊耳三稔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 口唇

    解剖名。出《灵枢·忧恚无言》。即唇,亦作唇口。唇之色泽具诊断意义。《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焦红者吉,唇红者主烦躁渴饮,唇燥裂者是脾热,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参见唇条。

  • 毛刺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是指浅刺皮肤治疗肤表痹症的方法,现在常用的皮肤针刺法,即属此。以其病处浮浅,针刺浅及皮毛,故名。

  • 内伤吐血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多因胃热络伤,或心、脾、肝、肾劳损而致。《临证指南·吐血》:“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伤肝脏,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及恣情纵欲以贼肾脏之真阴真阳也。”其症身无表邪,脉不浮

  • 喉痈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包括咽喉各部所发之痈疡。因其发生之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喉关者名喉关痈;发于喉关里部者名里喉痈;发于喉之两旁者名夹喉痈;发于口腔上腭部者名上腭痈;发于颌下者名颌下痈

  • 小腿

    下肢膝以下至踝部分。

  • 铁脚蜈蚣根

    见《江西草药》。为海金沙根之别名。详该条。铃兰见《东北药用植物志》。又名草玉铃、香水花、草寸香、鹿铃草。为百合科植物铃兰Convallaria keiskei Miq.的全草。分布东北及河北、山西、山

  • 清热镇惊汤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柴胡、薄荷、麦门冬、栀子、黄连、龙胆草、茯神、钩藤、甘草、木通、灯心、竹叶。水煎,调朱砂末服。治小儿急惊,壮热烦急,面红唇赤,痰壅气促,牙关紧急,二便秘涩,脉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