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喉科秘诀》卷下。即大水风。详该条。
证名。《嵩崖尊生书》卷八:“五窍出血,耳目口鼻一齐出血,药不及煎,死在顷刻,先将水当面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粗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血即止,次用当归一两煎好,磨沉降香五钱,加童便服,血自归经,然后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碎米柴之别名,详该条。
①病因。即暑邪。《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②证候。外感暑邪的热证。《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银海精微》卷下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黄丹。为细末,冷水或茶水调匀,将药放芙蓉叶上,贴二太阳穴。治目肿涩痛,局部喜凉者。
书名。3卷,附录1卷。清·朱沛文编撰于1892年。本书汇集中西医有关人体结构、解剖图谱,参述己见编著而成。卷上为五脏六腑形态、部位、功能;卷中为眼、耳、鼻、及骨骼结构、功能;卷下为十二经脉、气血营卫等
藏医学著作。(藏名《门吉钦本》)。汉族医僧马哈德瓦和藏族翻译家达玛郭卡合作编译。成书于七世纪中叶。全书内容主要以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论述404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等为
指发痧时腿弯、肘弯上下怒张的静脉,呈深青、紫色或深红色。系痧症显现于体表的一种标志。《痧胀玉衡》:“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者多;伏而不现
《瘴疟指南》卷下方。乌药、炒甘草各一两,香附三两。为细末,加盐少许,开水调服。治瘴疟,心腹刺痛。
出《斗门方》。为苦楝皮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