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溢

血溢

即出血。指离经之血,溢于体外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上。自鼻出者为鼽衄。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下者,为溺血。又有血从耳目牙缝龈舌诸窍等出者,是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中出也。”血溢原因很多,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由于脏腑络脉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因此出血的情况和机转亦不一。《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气为血之帅,故血脱可导致气衰,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两者有密切关系。如果出血不止,或大量出血,即有导致虚脱的危险。络伤血溢,宜以止血为主,因热的宜清热止血;因寒的宜温经止血;因血瘀的宜消瘀止血;因气不摄血的,宜固气摄血。参见小儿大衄小儿吐血九道出血大便下血小儿溺血鼻衄舌衄条。

猜你喜欢

  • 午夜

    亦称子夜。指子时。详十二时条。

  • 目中昏

    病证名。谓于正午目视昏矇,“乃痰之所作也。在巳午时,真阳之气火胜,心胜肺,肺壅痰灾,时复浑浑而昏也”(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治宜涤痰为主,用局方辰砂化痰丸或局方玉壶丸加减。

  • 存存斋医话稿

    书名。清·赵晴初撰。原5卷,现存2卷。全书共74则医话,不分类别,不拘体例,不立标题。记其所见所闻及心得,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拘方制病,文字简明。现有《珍本医书集

  • 惠民药局

    明代医药机构。设于1370年(洪武三年)。由大使和副使各一人主管,其下于外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主管分发医药给军民及囚人的事宜。

  • 脚弱

    ①即脚气。《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夫脚气者,晋宋以前名曰缓风,《小品》谓之脚弱。”详脚气条。②指脚膝软弱之证,包括脚气和气脚。见《中藏经·论脚弱状候不同》。参见气脚条。

  • 开刺

    即关刺。出《黄帝内经太素》,见该条。

  • 捺正

    正骨手法之一。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医者一手或双手在拔伸的基础上将骨折断端或关节脱位外突之骨按回原位,从而使骨折断端的分离、重叠、成角畸形、侧方移位及关节脱位得到矫正。

  • 大生集成

    大生集成 妇儿著作,5卷。清·王承谟(绳武)编纂,成书于1890年。卷1论种子调经;卷2~3论述胎前节养、临产忌宜及产后诸病;卷4~5论新生儿护理及其常见病证治方药。此书系综合历代妇幼方书,删繁补遗而

  • 弹石脉

    七怪脉之一。脉象沉实之极,如用指弹石的感觉。

  • 小青草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