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颙;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经筋从足小趾起始,上结于外踝,斜上结聚于膝部,下面足外踝,结于脚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它的分支,从外踝上行结聚于腿肚外侧,向上与腘窝部的一支相并上行结于臀部,挟着脊柱两旁,直到项部,至此分出一支,结于舌根;它直行的一支,结于枕骨,经过头顶,下至颜面,结聚于鼻部;分支为目上纲(上睑缘,“纲”一作网),下结于鼻旁;它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一支进入腋下,向前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结于完骨(颞骨乳突);它的另一条分支,从锁骨上窝处分出,斜上结于鼻旁。

猜你喜欢

  • 昼夜证象同异辨

    从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的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凡病昼增剧而夜安静,为阳有余,病在气分。夜增剧而昼安静,为阴有余,病在血分。昼发热而夜安静,为邪旺于气分,其病在阳。昼安静而夜发热,为

  • 余听鸿医案

    见诊余集条。

  • 寒湿困脾

    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瓜果,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侵,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苔灰白而滑,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祛寒,结合运

  • 种杏仙方

    方书名。4卷。明·龚廷贤撰。刊于1581年。作者收录简便验方,各方多系一、二味药组成。所用皆日常易致之物,按不同病症分为中风、中湿、脾胃等各类。但也杂有少数具有迷信内容的治疗方剂。现存明刊本。

  • 棉桃壳

    见《安徽中草药》。即棉花壳,详该条。

  • 叶下白

    ①见《闽东本草》。为天青地白之别名。②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背叶之别名。各详该条。

  • 评热病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是对热病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吉凶的评议,故名。内容论述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几种热病的成因、病理、治法、预后等。着重阐明邪正消长的变化规律。

  • 中暍

    古病名。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①即中暑、中热。《六气感证要义》:“伤寒论,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故中热即中暍,中暍即中暑,暑热暍三字,并无二义。”参见中热、中暑条。②指阴寒之暑证。《证治准绳·

  • 骨节闪脱

    病名。即脱臼。《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五:“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营卫气血不失常度。”参见脱臼条。

  • 诸脉主病诗

    见沈氏尊生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