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转筋

转筋

证名。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肢体筋脉牵掣拘挛,痛如扭转。多由阴阳气血衰少,风冷外袭,或血分有热所致。常发于小腿肚,甚则牵连腹部拘急。《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病脉证并治》:“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诸病源候论·转筋候》:“转筋者,由荣卫气虚,风冷气搏于筋故也。手足之三阴三阳之筋,皆起于手足指而并络于身,若血气不足,阴阳虚者,风冷邪气中于筋,随邪所中之筋,筋则转。”《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拂,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赤水玄珠·转筋》:“寻常转筋,四时皆有,不因霍乱而发者,其发多于睡中,或伸欠而作。丹溪谓此多属血热,以四物汤加苍术红花、酒芩、南星水煎服。”参霍乱转筋条。

猜你喜欢

  • 妊娠外感舌

    指孕妇外感的舌诊。妊娠妇女患外感病,轻则母体受病,重则可影响胎儿,辨证尤须慎重。《伤寒舌鑑》以面色诊察母病,以舌色诊察胎病。色泽鲜明,则母子俱安,色泽暗晦则母子俱危。面赤舌青,可能为死胎。

  • 舌本

    ①即舌根。见《灵枢·经脉》等篇。因多数经脉皆络于此,故与经络脏腑关系十分密切。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之脉挟舌本;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参见舌条。②指舌体。《灵枢·热病》有“

  • 皇甫中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云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家世三代业医。他继承医业,更有发挥,参照《内经》等古典医籍,博采古方,引述宋、元迄明代名家之说,并有所变通,编成《明医指掌》一书,记

  • 珍珠囊

    见洁古老人珍珠囊条。

  • 石药中毒

    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指汉、魏至唐初时期士大夫们为求长生不老,恣服钟乳石、硫黄、紫石英等矿物药组成的钟乳石散、五石散等所出现的种种药毒证候。表现不一。治疗方药各异。参见金石中毒条。

  • 红断纹裂舌

    舌红有横断裂纹而痛。裂纹不深者,多为老年素体阴亏,宜补肾滋阴。裂纹深而多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 棉花团

    见《安徽中草药》。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 谢玉琼

    【介绍】:清代医家。字昆秀,号璞斋,安城(今广西境内)人,精于儿科,善治痘疹,撰有《麻科活人全书》(1748年后改名《郑氏瘄科保赤金丹》或《郑氏瘄略》)。

  • 崔岳

    【介绍】:清代医家。字维宗。江苏徐州人。长于儿科,撰有《痘疹详辨》一书。

  • 虚则实之

    见虚则补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