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参见
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卒然昏仆等。温病热伤下焦肝肾可以化风而发生痉、厥、瘛疭等症,吴鞠通用大、小定风珠治疗。《温病条辨·下焦篇》:“既厥且哕,脉细而劲,小定风
形气相失之一种,指形质羸瘦而气盛喘促的病态。人体以元气为本,正常人元气充足虽形体瘦小,仍属健康。若因疾病的缘故,形肉大脱,喘急气满,元气无所依附者,为气胜形,是垂危之候。《灵枢·寿夭刚柔》:“平人而气
①见《江苏药材志》。为罗勒之别名。②出《唐瑶经验方》。为佩兰之别名。各详该条。③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辟汗草之别名。详该条。
五不女之一。即鼓。详该条。
【介绍】:北宋医生。字定民。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元丰年间(1078~1085)旅居浙江鄞县,为人治病多获良效。崇宁年间1102~1106徽宗患病,招募良医诊疗,中立应召为之治愈。
书名。22卷。清·周扬俊撰于1687年。周氏于《金匮要略》注家中推崇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遂以此书为蓝本而为之补注,名为“二注”。补注部分多采喻嘉言学说加以融会,并有所发挥。但周氏在自序中宣扬“事不
出《广西本草选编》。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黄皮果核之简称,详该条。
见《重庆草药》。为松塔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