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明病

阳明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辨证经证、府证之分。《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详见阳明经病条。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详见阳明腑病条。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

猜你喜欢

  • 蛔虫菜

    见《中国经济海藻志》。为鹧鸪菜之别名,详该条。

  • 脾虚多涎

    病证名。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治宜补益脾气。用补中益气汤。

  • 袖口疳

    病证名。疳疮的一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即下疳生于阴茎,外皮肿胀包裹者。

  • 濡化

    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濡化。”指太阴之气司天则湿气敷布,万物泽润。

  • 奶疳

    出《婴童百问》。即脾疳,详该条。

  • 拱地龙

    见《安徽中草药》。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

  • 肾虚眩晕

    证名。指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的眩晕。《证治汇补·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医略六书·眩晕》

  • 居气

    运气术语。指少阴间气。因少阴为君火,故尊之而称为居气。即君火之气,无所不居之意。所谓间气是分司于司天在泉之左右的。司天在泉之气,主一年的气化,间气之气,主六十日的气化。《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

  • 疳痨

    病证名。出《颅囟经》。属肺疳重证。明·万全《育婴秘诀》:“儿童十六岁以下,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疳、痨皆气血虚惫,乃脾胃受病之所致。”《证治准绳》:“热发往来,形体枯槁,面无神采,无血色,名

  • 手太阴标本

    六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