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本藏》。谓:“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揭者,高举也(《说文》)。即用唇的所见估计本脏“脾”的情况。
肝盛气亢的一类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景岳全书·传忠录》:“肝实者,两胁少腹多有疼痛,且复多怒。”
脉象之一。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多见于寒证。《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俗病名。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又名锯痕症、肉蜈蚣、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好发于胸、背及四肢等处。皮损高突不平,逐渐
①病名。温毒的别称。《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其六兼毒,病名温毒,一名热毒,通称时毒。”详时毒条。②病邪名。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在泉,热毒不生。”③疮疹病因之一。
①《症因脉治》卷二方。①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粗末,水煎服。治燥火伤肺,咳嗽气喘。若痰多加贝母、栝蒌。②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枳壳、桔梗、石膏。为粗末,水煎服。治食滞中焦,化生痰饮,肺火
眼科病证。本症“初起甚微,次后渐大,赤脉从白睛贯下,再后黑睛上边从白睛起薄障,障上仍有红丝牵绊”(康维恂《眼科菁华录》)。与赤膜下垂同,详该条。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①病名。同痉。《圣济总录》卷二十八:“痓又谓之痉者,盖痉痓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②证名。痓与痉为二证。《杂病源流犀烛·破伤风源流》:“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而角
横,指胃肠横满、郁积;解,通懈,弛缓之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谓肠胃伤于饮食,筋脉失养而弛缓无力。《素问经注节解》:“若过伤于饱,充塞肠胃,气满皮急,横逆不通,筋络紧束,几至
见清·刘斋甫《妇科三字经》。即正产。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