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虚证

阳虚证

证名。指阳气虚衰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调经论》。多见于慢性疾患,因素体阳气虚弱,或病邪损伤阳气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症见面色白,短气懒言,精神倦怠,四肢不温,尿清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或大而无力等症。治宜益气温阳为主。选用补中益气汤理中丸保元汤等方。亦指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病证。多见于重危病证。症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恶寒踡卧,喘息头汗,脉微欲绝等。治宜回阳救逆为主。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

猜你喜欢

  • 外感呕吐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呕吐论》。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呕吐。常并见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痛、泄泻等症。外感呕吐有风气呕吐、寒气呕吐、暑气呕吐、湿气呕吐、湿热呕吐、燥热呕吐等。详各该条。

  • 八椎下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疟疾。微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李柽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家。字与几。姑孰溪(今安徽当涂一带)人。为尚书左司郎,精于医术,将张仲景《伤寒论》加以整理,列方于前,类证于后,撰《伤寒要旨》一卷。另撰有《小儿保生方》3卷及《医家妙

  • 泻肺散

    ①《银海精微》卷上方。当归、黄芩、秦皮、葶苈子、菊花、旋覆花、生地黄、防风、白芷、甘草、玄参、栀子各一两,桔梗、麻黄、枳壳各半两,地骨皮八钱。为末,每服三钱,桑白皮煎汤送下。治眼风轮生疮或突起,愈后变

  • 山茄花

    出《扁鹊心书》。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 水板凳

    见《四川中药志》。为眼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 灌浆逆证

    痘疮灌浆之时,其色紫黑或灰白,而浆不行者,为枭毒内蕴,锢滞气血,或虚弱不能载毒外出的逆候。此外,痘疮浆未成而腐烂,行浆时痒塌,空壳无浆;或稠密不分颗粒,而复干枯无浆者,均属逆证。宜分清元气盛衰,毒邪之

  • 天丁

    见《本草纲目》。为皂角刺之别名,详该条。

  • 靠山

    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①位于第一掌骨底的背侧。即阳溪穴。《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掌背穴图》:“靠山穴,在大指下掌根尽处腕中。能治疟疾,痰壅。”②即合谷穴,《小儿推拿广意·中卷

  • 头风眩运

    病证名。指眩运因风痰结聚胸中,壅遏清阳所致者。《医碥·眩晕》:“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儒门事亲·风门》:“凡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脘发痛,心腹满闷,按如水声,可用独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