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骨槽风

骨槽风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又名穿腮毒穿腮发。多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或病久脾阳虚衰,无力托毒外出而致者。初起于耳前,并连及腮颊,痛引筋骨,隐隐于皮肤之内,略有小核,渐大如胡桃,或腐溃,溃后难愈合,脓液臭秽或脓液清稀,或牙根龈肉浮肿,色紫黑或有出血,久则腐烂而臭,牙关开合不利,身发寒热,甚或骨槽腐溃,齿牙脱落,久之内有腐骨排出。《外科正宗》卷四:“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此得于郁怒伤肝,致筋骨紧急;思虑伤脾,致肌肉腐烂;膏粱厚味,致脓多臭秽。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骨槽风火三焦胃,耳前腮颊隐隐疼,腐溃筋骨仍硬痛,牙关拘急夹邪风。”治宜祛风、散火、解毒。可选用升阳散火汤加减。若久不愈,可用附子理中汤阳和汤等托毒外出。或以真君妙贴散敷肿处。本病类今之颌骨骨髓炎。此外,亦有把骨槽风称作牙叉发者。

猜你喜欢

  • 气色

    诊法术语,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

  • 中热

    ①指中暑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中热者,喝是也。”参见暍、中暑条。②指胸中烦热的症状。《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热,肩背热。”王冰注:“中热,谓胸心之中也。背,谓胸中之府,肩接近之,

  • ①乳房。《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详乳房条。②哺乳。如乳母、乳子等。③乳汁。如通乳,即指通乳汁。

  • 肝胆俱实

    指肝胆俱有实邪壅塞其经,甚而横逆犯脾胃。《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若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也。”

  • 下睥

    解剖名。见《银海指南》卷二。即下睑。详该条。

  • 丹穴

    名词。出《医心方》。即阴道穹窿。

  • 鼠疫毒核消毒饮

    《鼠疫约编》方。金银花、连翘、玄参、桔梗各一两,僵蚕、板蓝根、甘草各五钱,马勃四钱,牛蒡子六钱,荆芥穗、薄荷各三钱。为粗末,每服六至八钱,芦根汤煎药末,二、三滚,去渣服,轻者一日三服,重者一时一服。治

  • 猪蹄花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金雀花之别名,详该条。

  • 强直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颈项、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自如者。《内经知要·病能》:“强者,筋强;直者,体直而不能屈伸也。”强直是痉、痫、破伤风等病的主要症状。参见痉、癎等条。

  • 乡药集成方

    方书,85卷。朝鲜俞孝通、卢正礼、朴允德奉旨合纂。成书于1433年。广泛采摭中朝医籍,分类汇辑医方。所引中国医籍占绝大多数,大约有一百数十种方书,所引朝鲜医籍仅仅数种。该书卷首为“针灸法”,引《针灸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