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木槿皮

木槿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木槿皮

药材名称木槿皮

拼音Mù Jǐn Pí

别名川槿皮

来源锦葵木槿属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茎皮根皮。春、夏砍伐茎枝,剥皮晒干;秋季挖根,剥皮晒干。

性味甘,微温。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用于痢疾,白带;外用治阴囊湿疹体癣,脚癣。

用法用量1~3钱;外用适量,研粉醋调或制成50%酊剂外搽患处。或水煎,熏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木槿皮

药材名称木槿皮

拼音Mù Jǐn Pí

别名槿皮(《救急方》),川槿皮(《养生经验合集》)。

出处《纲目》

来源锦葵科植物木槿茎皮根皮。4~5月,剥下茎皮或根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木槿(《尔雅》),又名:舜(《诗经》),朝菌(《庄子》),椴、榇(《尔雅》),日及(《尔雅》郭璞注),藩篱草(《仁斋直指方》),槿树、平条树、白牡丹、清明篱、木桂花树、菜花树、篙沿树、金漆树、白布篱。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树皮灰褐色,无毛,嫩杖上有绒毛。叶互生;菱状卵形或卵形,长4~7厘米,宽2.5~5厘米,具有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叶基楔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的齿,主脉3条明显,两面均疏生星状毛,后变光滑;叶柄长1~2厘米,光滑或被有绒毛或星状毛。花单生于叶腋;小苞片6~7,线形,长约为花萼之半;萼片5裂,卵状披针形,有星状毛和细短软毛;花瓣5,淡红色、白色或紫色;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筒状;子房5室,花柱5裂,柱头头状。蒴果长椭圆形,先端具尖嘴,全体被绒毛。种子黑褐色,背部有长棕色毛。花期6~7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四川。

性状干燥的茎皮或根皮呈半圆筒或圆筒状,长15~25厘米,宽窄及厚薄多不一致,通常宽0.7~1厘米,厚约2毫米。外皮粗糙,土灰色,有纵向的皱纹及横向的小突起(皮孔);内表面淡黄绿色,现明显之丝状纤维。不易折断,体质轻泡。气弱,味淡。以条长、宽、厚、少碎块者为佳。

炮制洗净稍浸,润透,切段,晒干。

性味甘苦,凉。

①《本草拾遗》:"平,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凉。"

③《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

④《纲目》:"甘,平,无毒。"

⑤《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有小毒。"

归经入大肠、肝、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阳经。"

②《会约医镜》:"入心、肺、脾、胃四经。"

⑧《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治肠风泻血,痢疾,脱肛,白带,疥癣,痔疮。

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次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②《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③《医林纂要》:"补肺渗湿,去热,安心神,通利关节。治肺痈,肠痈,衄血,消渴,心烦不眠。"

④《饮片新参》:"治黄疸。"

⑤《陕西中药志》:"煎液可洗治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酒浸搽擦斌煎水熏洗。

复方①治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②治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纂要奇方》)

③治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炖如胶,敷之。(《王仲勉经验方》)。

④治牛皮癣:川槿皮一两,半夏五钱,大枫子仁十五个。上锉片,河、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取加轻粉一钱,任水中,以秃笔蘸涂疮上,覆以青衣,夏月治尤妙。但忌浴数日,水有臭涎更效。(《扶寿精方》)

⑤治牛皮癣癞:川槿皮一斤,勿见火,晒燥磨末,以好烧酒十斤,加榆面四两,浸七日为度,不时蘸酒搽擦。二、三十年者,搽一年断根。如无川槿,土槿亦可代之。(《养生经验合集》)

⑥治癣疮: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擦之)。(《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木槿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鲜木槿条4两洗净,切断,水煎2次,将滤液合并浓缩成100毫升。每日2次分服,连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77例,临床痊愈2例(1.13%),显效2S例(14.13%),好转72例(40.68%)。总有效率为55.94%。本品未见严重副作用,仅个别出现心烦,头闷、腹部膨胀等不适,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木槿皮

药材名称木槿皮

拼音Mù Jǐn Pí

英文名Shrubalthea Bark, Bark of Shrubalthea

别名槿皮、川槿皮、白槿皮、芦树皮、槿树皮、碗盖花皮。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今疡医用皮治疮癣,多取川中来者,厚而红色。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茎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

采收和储藏:茎皮于4-5月剥取,晒干。根皮于秋末挖取根,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木槿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部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栽培1.气候土壤: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高山及平地均可栽种。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较好。

2.种植:用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区于2-3月,选取径粗1cm以上的健壮枝条,剪成15-20cm长的插条。插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作成苗床。然后在畦上开横沟,按沟距33cm,深13-16cm,把插条斜靠沟壁,顶端稍露畦面,每沟插20根,盖上压紧。浇水。培育1-2年,苗高1m左右时,即可移栽。在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3月前,按株距1m开穴,每穴栽植1株,盖土压紧,再盖土使稍高于地面,浇水。

3.田间管理:扦插成活后,除草、追肥1次。以后在6、8、10月各浅耕除草1次。在8月中除后,并须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也可使用氮素肥料。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多内卷成长槽状或单筒状,大小不一,厚1-2mm。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有细而略弯曲纵皱纹,皮孔点状散在。内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平滑,具细致的纵纹理。质坚韧,折断面强纤维性,类白色。气微,味淡。以身于、条长、宽厚、无霉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淀粉粒细小,类球形、卵圆形成椭圆形。直径3-10μm。②纤维成束,多破碎,直径10-20μm,壁厚薄不一,微木化,纹孔细小,圆形或斜裂缝状。③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15-45μm,棱角钝尖或宽。

化学成分茎皮含辛二酸(suberic acid),1-二十八醇(1-octacos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2-二十二碳二醇(1,22-docosanediol),白桦脂醇(betulin),古柯三醇(erythrotriol),壬二酸(nonanedioic acid);又含脂肪酸包括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icd),月桂酸(lauric acid);另含铁屎米酮(canthin-6-one)。根皮含鞣质(tannin),粘液质(mucilage)。

药理作用茎与根的乙醇浸液,在蒸去乙醇后用试管稀释法,1: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1:20对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热浸2-3h,滤过,滤波照下述方法试验:(1)取滤液2-3ml,蒸干,加醋研1ml溶解,沿管壁加8滴浓硫酸,在两液交界面出现猩红色环,溶液上层渐变绿。(检查皂甙)(2)取滤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暗蓝紫色荧光。

炮制洗净稍浸,润透,切段,晒干。

性味甘;苦;性微寒

归经大肠;肝;心;肺;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主湿热泻痢;肠风泻血;脱肛;痔疮;赤白带下;阴道滴虫;皮肤疥癣;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内服:煎汤,3-9g。

注意1.本品苦寒,脾胃虚弱者慎用。

2.无湿热者不宜服。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2.《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3.《医林纂要》:补肺渗湿,去热,安心神,通利关节。治肺痈,肠痈,衄血,消渴,心烦不眠。

4.《饮片新参》:治黄疸。

5.《陕西中药志》:煎液可洗治痔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飞天蜈蚣

    药材名称大飞天蜈蚣别名肥力漆、红根叶、退黄藤来源漆树科大飞天蜈蚣Phlebochiton sinense Diels,以茎、叶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酸,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毒蛇咬伤,黄疸

  • 山漆树

    《中药大辞典》:山漆树药材名称山漆树拼音Shān Qī Shù别名铁象杆、野漆树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漆树科植物山漆树的根、叶。夏、秋采收。原形态灌木,高1~4米。小枝红褐色,无毛。单数羽状

  • 肥荚红豆

    药材名称肥荚红豆别名鸭公青、青竹蛇来源豆科肥荚红豆Ormosia fordiana Oliv.,以茎皮、根、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性味苦、涩,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急性肝炎,跌打

  • 白豆

    药材名称白豆拼音Bái Dòu别名饭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广州植物志》)。出处《孙真入食忌》来源为豆科植物饭豇豆的种子。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

  • 瓜子金

    《全国中草药汇编》:瓜子金药材名称瓜子金拼音Guā Zǐ Jīn别名辰砂草、金锁匙、瓜子草、挂米草、竹叶地丁、金牛草来源为远志科远志属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或卵叶远

  • 红苕母子

    药材名称红苕母子拼音Hónɡ Tiáo Mǔ Zǐ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番薯"条。功能主治《四川中药志》:"

  • 紫油木叶

    《中药大辞典》:紫油木叶药材名称紫油木叶拼音Zǐ Yóu Mù Yè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清香木的嫩叶尖。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清香木,又名:梅江

  • 空桶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空桶参药材名称空桶参拼音Kōnɡ Tǒnɡ Shēn别名空洞参、空空参、啦吧花来源菊科绢毛苣属植物糖芥绢毛菊Soroseris hookeriana (C. B. Clarke)S

  • 旋复花

    药材名称旋复花拼音Xuán Fù Huā别名蕧、盗庚(《尔雅,),戴椹(《本经》),飞天蕊(侯宁极《药谱》),金钱花(《本草图经》),野油花(《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滴滴金、夏菊(

  • 侧子

    《中药大辞典》:侧子药材名称侧子拼音Cè Zǐ别名即子(《本经》),荝子(《说文》),荝(《太平御览》)。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之小者。性味辛,热,有毒。①《吴普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