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栎叶槲蕨

栎叶槲蕨

药材名称栎叶槲蕨

拼音Lì Yè Hú Jué

别名树上槲蕨、树骨碎补

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槲蕨科植物栎叶槲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naria quercifolia (L.)J.Smith[Polypodium quercifolium 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用刀削去表皮鳞毛后,洗 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约150cm。根茎肉质,横生,粗约2cm,幼嫩顶部密被深棕色、披针形鳞片,顶呈钻形,基部阔卵形,盾状着生,边缘有细密的小齿。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坚硬,棕色,阔卵形,长达30cm,宽约25cm,基部心脏形而有耳,无柄,边缘深裂;裂片长圆状三角形,长2-5cm,宽1.5-5cm,先端钝圆,两面无毛,全缘;侧脉两面均隆起,上部的斜上,中部的平展,下部的向下反折或弧形,侧脉与横脉相连,小脉连结成伸长的网眼;孢子叶薄革质,坚硬,两面无毛,长圆形,长达100cm,宽约40cm,羽状深裂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翅;羽片阔披针形,长约20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稍扩大,全缘而有软骨质的边,略斜向上;叶轴棕色,中脉禾秆色,基部下面有腺体,侧脉明显斜展,横脉在侧脉间构成5-6行斜四方形大网眼,网眼内的小脉结成许多小网眼。孢子囊群圆形至椭圆形,在每对侧脉之间有2行,每个大网眼内有2个,大小不等。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缘、路旁的老树干上或季雨林的树干上及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等地区。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平长条形。表面棕色,密生鳞片,鳞片卵圆形,具长钻头,有锯齿,基部质状着生。两侧及上面有圆形叶柄痕,下面有细根。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气微,味微苦。

性味苦;性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肾续骨,活血止血。。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腰膝痛;筋脉拘挛;肾虚耳鸣;牙痛;尿多;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海南植物志》:功效同槲蕨(骨碎补)。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南天竹子

    《中药大辞典》:南天竹子药材名称南天竹子拼音Nán Tiān Zhú Zi别名红杷子(王玷桂《不药良方》),天烛子(《三奇方》),红枸子(《现代实用中药》),南竹子(《广西中药志》

  • 鲫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鲫鱼药材名称鲫鱼拼音Jì Yú别名鲫、鲋来源鲤形目鲤科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以全鱼(去鳞及内脏)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滋补

  • 木莲果

    《中药大辞典》:木莲果药材名称木莲果拼音Mù Lián Guǒ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木莲的果实。8月果实成热而未开裂前采收,晒干。原形态木莲(《白香山集》),又名

  • 白楠木

    药材名称白楠木拼音Bái Nán Mù别名美人柴、粘柴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刨花润楠的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用宽刨刀刨成宽约

  • 槲皮

    《中药大辞典》:槲皮药材名称槲皮拼音Hú Pí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原形态槲树(《纲目》),又名:朴

  • 刺瓜米草

    《中药大辞典》:刺瓜米草药材名称刺瓜米草拼音Cì Guā Mǐ Cǎo别名刺梭罗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灌木,茎枝均具针刺。叶互生,硬革质,有柄,叶片长

  • 野冬青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冬青果药材名称野冬青果拼音Yě Dōnɡ Qīnɡ Guǒ来源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 (L.)Skeels 及短序蒲桃S. brachythyr

  • 鸬鹚肉

    《中药大辞典》:鸬鹚肉药材名称鸬鹚肉拼音Lú Cí Ròu别名水老鸦(《本草衍义》),摸鱼公(《纲目拾遗》),鱼鹰(《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雷公炮炙论

  • 老枪谷根

    《中药大辞典》:老枪谷根药材名称老枪谷根拼音Lǎo Qiānɡ Gǔ Gēn出处《湖南药物志》来源为苋种植物老枪谷的根。原形态老枪谷(《龙沙记略》),又名:红苋菜、尾穗苋。一年生草本,高达1.5米。茎

  • 多茎野豌豆

    药材名称多茎野豌豆拼音Duō Jīnɡ Yě Wān Dòu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多茎野豌豆的全草。夏秋采割全草,晒干,备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茎极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