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礜石

礜石

《中药大辞典》:礜石

药材名称礜石

拼音Yù Shí

别名礜(《山海经》),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本经》),白礜石、鼠乡、泽乳(《吴普本草》),太白石,石盐(《别录》)。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毒砂的矿石。

原形态毒砂,又名:砷黄铁矿。

单斜晶系。晶体完好,形状常为柱状、棒状、针状等,晶面上有条纹,双晶常呈十字形。集合体为粒状、致密状。颜色锡白色,断面钢灰色,常带黄锖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依柱面。断口参差状。硬度5.5~6。比重5.9~6.2。性脆,以铁锤击之,发生蒜臭的气味。在木炭上烧之,生成三氧化二砷而升华,伴有蒜臭,煎熔成磁性小球。

产于高温热液矿床中。

化学成分毒砂的化学组成含铁34.3%,砷46.0%,硫19.7%。夹杂物一般较少。但亦有含少量钻、锑及铜的。

炮制《医林纂要》:"礜石醋淬煅须七次。"

性味辛甘,热,有毒。

①《本经》:"味辛,大热。"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大寒。"

③《别录》:"甘,生温、熟热,有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消冷积,祛寒湿,蚀恶肉,杀虫。治痼冷腹痛,积聚坚癖,风冷湿痹,痔瘘息肉,恶疮癣疾。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

②《吴普本草》:"李氏:主温热。"

③《别录》:"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④《药性论》:"除胸膈间积气,去冷湿风痹瘙痒皆积年者。"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内服宜慎。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马目毒公、虎掌、鹜屎、细辛。畏水。"

②《别录》:"久服令人筋挛。"

③《药性论》:"铅丹为之使。忌羊血。"

④《四声本草》:"不入汤。"

复方①治脚气:白礜石二斤。酒三斗,渍四、五日,稍饮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疟疾寒热,脾脏肿大:礜石研末,制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粒,开水送下,未效者量可稍增。(《矿物药与丹药》)

③治小儿眼疳,生翳膜遮睛,欲失明:礜石一分,石决明一分,甘菊花一分,甘泉水一分,夜明砂一分(微炙),黄连一分(去须)。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米泔同煮猪肝一具令烂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礜石散)

④治久疥癣:礜石、水银蛇床子黄连各一两。上四味为末,以猪脂七合和搅,不见水银为熟。敷之。(《千金方》)

⑤治瘰疬、赘瘤:礜石、白矾各等分。共研为末。用少许涂敷患处。(《矿物药与丹药》)

各家论述①《纲目》:"礜石,性气与砒石相近,盖亦其类也。古方礜石、矾石,常相浑书,盖二字相似故误耳。然矾石性寒无毒,礜石性热有毒,不可不审。陆农师云:礜石之力,十倍钟乳。按今洛水不冰,下亦有礜石,人谓之温洛是也。取此石安瓮中,水亦不冰,其性如此,岂可服。"

②《本经逢原》:"砒石略带黄晕,礜石全白,稍有分别。其热毒之性,不减砒石。今药肆中往往以充砒石,而礜石仅可破积攻痹,不能开痰散结,是以胜金丹、截疟丹撮之不效者,良由误用礜石之故。"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礜石

药材名称礜石

拼音Yù Shí

英文名Arsenopyrite

别名礜、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白礜石、鼠乡、泽乳、太白石、食盐、苍礜石、苍石、鼠毒、白虎、白龙、制石、秋石、固羊、太石、盐仓石膏、细石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唐本草》:礜石,能拒火,久烧但解散,不可夺其坚。今市人乃取洁白细理石当之,烧即为灰,非也。今汉川武当西辽坂名礜石谷,即是其真出处,少室亦有,粒细理不如汉中者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硫化物类矿物毒砂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senopyrite

原形态毒砂 晶体结构属单斜或三斜晶系。晶形多呈柱状,有时为短柱、板柱、双锥状或致密粒块、致密块状等集合体。新鲜面呈锡白色至钢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晶体解理中等或不完全,块状集合体见不到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相对密度5.9-6.3。性脆,致密块体用铁锤猛击时有火星,可发出蒜臭气。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毒砂在地表易风化成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表面为褐黄、黄白、灰白、绿、红褐、黄褐、黑褐等色,被膜覆盖处,光泽暗淡,硬度低于小刀甚至低于指甲。呵气于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上,可闻到带砷的臭味。火烧之有升华物,伴发蒜臭气并熔成磁性小球。

资源分布:毒砂产出于硫化物矿脉中,或粒状分散于矿脉及围蚀变带中,此时多与白色绢云母、铜黄色“金星状”黄铁矿共存。除古产地陕西、湖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山西等地仍有产出外,山东、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吉林、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亦有产出。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的致密块状。锡白色,常带浅黄锖色斑;条痕灰黑色。不透明;金属光泽。体重,质硬而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具强金属光泽。以锤击之,发砷之蒜臭气,有毒,不可口尝。本品不溶于盐酸,而能溶于硝酸,并析出硫。以块大、锡白色、具强金属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为白色,微带黄色。反射率57%,无内反射,双反射清楚,浅黄褐-浅蓝灰。

化学成分主要为砷硫化铁(FeAsS),其中含砷46.0%,硫19.7%,铁34.3%。杂质较少,含少量的钴、锑及铜等。

药理作用药品含砷46.0%,砷有原浆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含疏基酶的活性,并能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

鉴别(1)取本品粉末少许,置试管中灼烧,可还原出金属灰黑色、光亮如镜的砷粒薄膜。(检查砷)(2)取本品一小块,置于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灼热至约透后,发生蒜臭味,升华出黄色硫化砷,管口处可见白色氧化砷薄膜。(检查砷盐和硫化物)

炮制礜石醋淬煅须七次。

性味辛;甘;热;有毒

归经肺;脾经

功能主治消冷积;祛寒湿;蚀恶肉;杀虫。主痼冷腹痛;积聚坚癖;风寒湿痹;寒湿脚气;赘瘤息肉;瘰疬;顽癣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内服宜慎。忌羊血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礜石,治久积及久病胸腹冷,直须慎用,盖其毒不可当。

2.《本草纲目》:礜石,性气与砒石相近,盖亦其类也。古方礜石、矾石,常相浑书,盖二字相似故误耳。然矾石性寒无毒,礜石性热有毒,不可不审。陆农师云:礜石之力,十倍钟乳。按今洛水不冰,下亦有礜石,人谓之温洛是也。取此石安瓮中,水亦不冰,其性如此,岂可服。

3.《本经逢原》:砒石略带黄晕,礜石全白,稍有分别。其热毒之性,不减砒石。今药肆中往往以充砒石,而礜石仅可破积攻痹,不能开痰散结,是以胜金丹、截疟丹服之不效者,良由误用礜石之故。

4.《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

5.《吴普本草》:李氏:主温热。

6.《名医别录》: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7.《药性论》:除胸膈间积气,去冷湿风痹瘙痒皆积年者。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龙珠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珠果药材名称龙珠果拼音Lónɡ Zhū Guǒ别名龙须果、大种毛葫芦来源西番莲科龙珠果Passiflora foetid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性味甘、酸,

  • 羊耳朵叶

    药材名称羊耳朵叶拼音Yánɡ ěr Duo Yè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密蒙花"条。性味《滇南本草图说》:"性微

  • 白鹅膏

    《中药大辞典》:白鹅膏药材名称白鹅膏拼音Bái é Gāo别名白鹅脂(《千金·食治》)。出处《别录》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鹅肉"条

  • 地皮风

    药材名称地皮风别名翻白叶、小管仲、小天青来源蔷薇科地皮风Potentilla griffithii Hook. f. var. velutina Card.,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云南。性味微苦、涩

  • 黑塔子

    药材名称黑塔子拼音Hēi Tǎ Zǐ别名金弹子[果]、野油柿子来源柿树科黑塔子Diospyros cathayensis A. N. Steward.,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苦、涩,凉。功能

  • 番荔枝根

    药材名称番荔枝根拼音Fān Lì Zhī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番荔枝科植物番荔枝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nona reticulata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落叶

  • 衡州乌药

    《中药大辞典》:衡州乌药药材名称衡州乌药拼音Hénɡ Zhōu Wū Yào别名矮脚樟(《中国药植图鉴》),木防己、十八症、九皮英、托食茶、消食树(《广西药植名录》)。出处《本草图

  • 单头紫菀根

    《中药大辞典》:单头紫菀根药材名称单头紫菀根拼音Dān Tóu Zǐ Wǎn Gēn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根。夏、秋采收。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复方①治急

  • 陆英

    《全国中草药汇编》:陆英药材名称陆英拼音Lù Yīnɡ别名蒴藋、走马前、走马风、八棱麻、八里麻、臭草、苛草、七叶金来源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陆英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 鸡冠菜

    药材名称鸡冠菜拼音Jī Guān Cài别名凤尾菜来源药材基源:为红翎菜科植物鸡冠菜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ristotheca papulosa(Mont.)J.Ag.[M.japo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