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材>豉虫

豉虫

《中药大辞典》:豉虫

药材名称豉虫

拼音Chǐ Chónɡ

别名豉母虫(《补缺肘后方》)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豉虫科昆虫豉虫全虫

原形态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毫米,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分为9节,色黑,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部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每飞行空中。以捕取小虫为食。卵产于水草上,幼虫成长后,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

性味《本草拾遗》:"消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豉虫

药材名称豉虫

拼音Chǐ Chónɡ

英文名Weaver

别名豉母虫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豉甲科动物豉豆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rinus curtus Mots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

原形态豉虫体椭圆形,雄虫长约7mm,雌虫较大。色黑或黄,有光泽。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上唇多直皱。复眼分离,有上下2对,上方1对,适于空气中视物;下方1对,适于水中视物。触角短小,9节,黑色,但第2节的分枝褐色。足3对,赤褐色,前肢长,中、后两肢短小而侧扁,适于游泳。翅鞘有刻点,尾端略突出翅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飞行空。

资源分布:他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有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蚀息肉;解毒。主息肉;恶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内服宜慎。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花锦鸡儿

    《中药大辞典》:红花锦鸡儿药材名称红花锦鸡儿拼音Hónɡ Huā Jǐn Jī ér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红花锦鸡儿的根。初夏和秋末挖根,洗净泥沙,去掉须根,剖去

  • 布荆

    药材名称布荆拼音Bù Jīnɡ别名五指疳、五指风、山紫荆(《广西药植名录》),梅哈忍(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山牡荆的根或树干心材。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晒干。

  • 艾麻草

    药材名称艾麻草拼音ài Má Cǎo别名铁秤铊、禾麻草来源荨麻科艾麻草属植物艾麻草Laportea sinensis C. H. Wright,以块根入药。秋季采挖,去茎叶,洗净泥

  • 回回蒜果

    药材名称回回蒜果拼音Huí Huí Suàn Guǒ别名水杨梅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回回蒜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摘,

  • 栗荴

    《中药大辞典》:栗荴药材名称栗荴拼音Lì Fū出处《纲目》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内果皮。性味《纲目》:"甘,平,涩,无毒。"功能主治治瘰疬,骨鲠。复方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

  • 南苜蓿

    药材名称南苜蓿别名母齐头、金花菜、黄花草子、草头来源豆科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以全草、根入药。生境分部长江下游各省。性味全草:苦、微涩,平。根:苦、微涩,寒。功能主治

  • 竹砂仁

    药材名称竹砂仁拼音Zhú Shā Rén别名竹果、竹红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来源药材基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crella bambusae(Berk.et B

  • 赶风柴

    《中药大辞典》:赶风柴药材名称赶风柴拼音Gǎn Fēnɡ Chái别名节节红(《南宁市药物志》),饭汤叶、亚寨凡、大班鸠米(《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的

  • 穗花杉叶

    药材名称穗花杉叶拼音Suì Huā Shān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豆杉科植物穗花杉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entotaxus argotaenia (Hance)Pilger[Podocarp

  • 荠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荠菜药材名称荠菜拼音Jì Cài别名枕头草、粽子菜、三角草、荠荠菜、菱角菜、地菜、上巳菜来源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