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栝楼桂枝汤

栝楼桂枝汤

金匮要略》卷上:栝楼桂枝汤

药方名称栝楼桂枝汤

处方栝楼根6克桂枝9克 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而有力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取微汗。汗不出,服顷啜热粥发之。

备注本方即《伤寒论桂枝汤加蒌根而成,所治之证,为痉病中之柔痉。是外有表邪,经络受阻,经脉拘急不舒,复因表虚汗出,津液不得濡润而成。方中用桂枝汤外解风寒,加入栝楼根甘寒润燥而通津液,并且善通经络。配合成方,可收解表生津并重之效,表证解,津液通,经脉濡,而痉亦自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栝楼桂枝汤

药方名称栝楼桂枝汤

别名瓜蒌桂枝汤、桂枝瓜蒌

处方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

功能主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

用法用量瓜蒌桂枝汤(《普济方》卷一三二)、桂枝瓜蒌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法律》引作“栝楼桂枝汤”、《幼幼集成》引作“瓜蒌桂枝汤”。

各家论述①《法律》: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楼根味苦入阴,擅生津撤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汤,和荣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②《金匮要略论注》:其原由筋素失养而湿复挟风以燥之,故以桂枝汤为风伤卫主治,加栝楼根以清气分之热而大润其太阳经既耗之液,则经气流通,风邪自解,湿气自行,筋不燥而痉愈矣。

临床应用小儿抽搐症《陕西中医》(1985;7:304):以栝楼桂枝汤治疗小儿抽搐症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6岁,病程1月-2年,属于热性病后遗症25例,不明原因者35例。处方:栝楼根15g,桂枝8g,白芍12g,炙草、生姜各6g,大枣5枚;气虚加党参,脾虚加白术,血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忌食生冷油腻。结果,40例15天内治愈。18例1个月内治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

摘录《金匮》卷上

猜你喜欢

  • 红绵丹

    药方名称红绵丹处方蝎梢(炙黄)2钱半,辰砂2钱半,牛黄1钱(另研),赤足蜈蚣1条(酒浸,炙黄),天南星(姜汁浸泡)2分半,冰片2分半,麝香2分半,蛇含石(火煅,醋淬)半两。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鸡头

  • 守宫膏

    药方名称守宫膏处方守宫(一两.即蝎虎也)。珍珠、麝香、片脑,各一字,研细。炮制上将守宫一个,以铁钤钤定,剪子取去四足,连血细研,入珍珠麝香片脑各一字许,研细。功能主治治久年惊痫,心血不足。用法用量薄荷

  • 大豆麨方

    药方名称大豆麨方处方大豆黄卷(炒熟,捣末)1升,酥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诸风湿痹,筋挛膝痛,胃中积热,口疮烦闷,大便秘涩。用法用量每服1匙,温水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 服槐子方

    药方名称服槐子方处方槐子(10月采)。功能主治补脑,早服之令头不白,好颜色,长生。主用法用量10月上已日取,新瓦瓮盛,又以一瓮盖上,密封21日后,洗去皮,从月1日起服1枚,2日2枚,3日3枚,如此至1

  • 产宝丸

    《济阴纲目》卷八:产宝丸药方名称产宝丸处方川芎1钱,当归1钱,茯苓1钱,厚朴(制)1钱。功能主治妊娠卒心痛,气欲绝。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产宝汤"。摘录《济阴纲目》卷八《奇方类编》卷下:产宝丸

  • 虎杖根

    药方名称虎杖根处方虎杖根(切片)250克,投入1500毫升白酒内浸泡半个月。功能主治据报道,治疗关节炎208例,90%以上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用法用量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妇女停经期停服)。

  • 加味右归饮

    药方名称加味右归饮处方大熟地(姜汁炒)8钱,杞子(酒炒)3钱,净萸肉(酒炒)4钱,怀山药4钱,泽泻2钱,丹皮(酒炒)2钱,熟附子3钱,肉桂心1钱,白茯苓2钱,鹿角胶3钱,巴戟肉3钱,炮姜8分。功能主治

  • 桂香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桂香丸药方名称桂香丸处方附子(炮,去皮、脐)肉豆蔻(炮)白茯苓各30克 桂心 白姜(炮)木香(炮)各15克丁香7.5克制法上药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脏腑虚弱,风寒

  • 二白干葛汤

    药方名称二白干葛汤处方葱白、白芷、干葛、升麻。功能主治阳明表邪头痛,额前痛连眼眶,脉洪而长,发热无汗者。用法用量症兼太阳者,加羌活、防风、川芎;症兼少阳者,加柴胡、川芎;呕恶,合二陈平胃散;有火者,加

  • 济阳逐火汤

    药方名称济阳逐火汤处方胆草2钱,升麻2钱,柴胡1钱,甘草2钱,生石膏2钱(引)。功能主治头脑作痛,不拘左右;胃火牙痛。用法用量此方服后,头痛甚者,切不可畏,火燥则炀,随服必平,须记之。摘录《点点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