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浮萍散

浮萍散

《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八:浮萍散

药方名称浮萍散

处方浮萍草(阴干)

制法为末。

功能主治治疮疹入眼,痛楚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6克,用羊子肝半片,入盆子内,以竹杖子刺碎烂,投水半合,绞取肝汁,调药服之,食后。不甚者,一服便愈;若目已伤,十服愈。

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八

儒门事亲》卷十二:浮萍散

药方名称浮萍散

处方浮萍荆芥川芎甘草麻黄(去根)各3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发汗祛风,活血解毒。治癞风。

用法用量每服3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汗出则愈。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医级》卷八:浮萍散

药方名称浮萍散

处方浮萍(晒干)1钱,黄芩1钱,白芷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疯、癣、疥、癞。

用法用量四物汤同煎调下。汗出病愈。

摘录《医级》卷八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浮萍散

药方名称浮萍散

处方浮萍5钱,防风3钱,黄耆3钱,羌活3钱,当归2钱,干葛1钱,麻黄5分,生草4分。

功能主治丹毒。

用法用量水煎,量疾重轻,分2-3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

《回春》卷四:浮萍散

药方名称浮萍散

处方浮萍草(于秋暮取霜露打过者)不拘多少。

制法以净瓦摊开,阴干,其瓦一日一易,不可见日,务要阴干,用纸包起,临时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脱肛。

用法用量先取井水或新水洗净脱出肛,次以药末掺上。

摘录《回春》卷四

《卫生总微》卷八:浮萍散

药方名称浮萍散

处方浮萍草。

制法阴干,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入眼,痛楚不忍,恐伤其目。

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用羊子肝半片,入盆子内,以竹杖子刺碎烂,投水半合,绞取肝汁,调药服之。不甚者,1服便愈;若目已伤者,10服愈。

摘录《卫生总微》卷八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郑愈方:浮萍散

药方名称浮萍散

处方浮萍2钱,麻黄2钱,京芎2钱,天麻2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出汗。主小儿伤寒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薄荷酒调下。覆令出汗。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郑愈方

猜你喜欢

  • 温肾益脾汤

    药方名称温肾益脾汤处方党参20克,黄芪25克,芡实10克,金樱子10克,巴戟10克,仙茅25克,肉桂5克。功能主治补脾益肾。主脾肾虚损,气血失和,经脉失养。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树

  • 药艾条

    药方名称药艾条处方艾叶2400g桂枝125g高良姜125g 广藿香50g降香175g香附50g白芷100g陈皮50g丹参50g 生川乌75g性状呈圆柱状,长20~21cm,直径1.7~1.8cm;气香

  • 穿牙如圣散

    药方名称穿牙如圣散处方石燕子3对(烧7返,醋淬),乳香(另研)1两,青盐1两,细辛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牢牙齿,止疼痛。主牙疼。用法用量每用以指蘸药干擦于痛处,良久温荆芥汤漱。摘录《御药院方》卷

  • 温经摄血汤

    药方名称温经摄血汤处方大熟地30克(九蒸)白芍30克(酒炒)川芎15克(酒炒)白术15克(土炒)柴胡1.5克五味子0.9克续断3克肉桂1.5克(去粗皮,研)功能主治治妇人肝肾虚寒,经水后期,量多者。用

  • 黄鹤丹

    药方名称黄鹤丹处方香附、黄连减半。制法俱选择净料,共制为极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外感,内伤,血病,气病,痰病,火病。用法用量此方铢衣翁在黄鹤楼所受,悬壶轻赍,故名。摘录《韩氏医通》卷下

  • 竹沥化痰丸

    药方名称竹沥化痰丸别名导痰小胃丹(《万病回春》卷二)。处方南星半夏(二药用皂矾、姜水浸,煮干)各60克陈皮枳实(二药用皂矾水泡半日,炒)各60克白术(去芦)60克苍术(用米泔、皂矾水浸一宿;去黑皮,切

  • 立安散

    《杨氏家藏方》卷五:立安散药方名称立安散处方穿山甲不拘多少(用温水洗去原着肉、皮、膜,好醋浸,炙令焦)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疼正发。用法用量每发时,用烂锉薤白1茎,药3克,热酒调下,食后。摘录《

  • 防风煮肝散

    药方名称防风煮肝散处方防风1两(去叉),黄连1两(去须),谷精草1两,黄芩1两(去黑心),甘草1两(炙,锉),天南星(炮)1两,蛤粉半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雀目。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用羊子肝1片,

  • 狐惑汤

    药方名称狐惑汤处方黄连4两,熏草4两。功能主治狐惑病,其气如伤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并恶食饮,不欲食,闻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于上者则声喝(一作嗄)也,毒食下部者则干咽也。用法用

  • 参燕麦冬汤

    药方名称参燕麦冬汤处方北沙参3钱,麦冬3钱,光燕条1钱,奎冰糖4钱。功能主治清补肺脏,滋养气液。主风燥犯肺,干咳失血者,经治将愈,以此善后。五色痢,阴虚欲脱,挽救得转者。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