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哈相关字典
哈[hā]字在中间的词语
- 石哈欠[shí hā qiàn]
方言。浅石洞。石洞形似人张口呵欠,故称。
- 嘻天哈地[xī tiān hā dì]
形容大声嘻笑。
- 哼儿哈儿[hēngr hār]
象声词,形容鼻子和嘴发出的声音(多表示不在意):他总是哼儿哈儿的,问他也没用! 从鼻子和嘴发出的声音,多表示不在意他总是哼儿哈儿的,就是不说句痛快话
- 马哈麻[mǎ hā má]
穆罕默德的古代音译。
- 打哈欠[dǎ hā qian]
困倦时嘴张开,深深吸气,然后呼出。
- 京哈铁路[jīng hā tiě lù]
从北京经天津、河北秦皇岛、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到黑龙江哈尔滨。全长1388千米。其中北京至沈阳段也称京沈铁路,沈阳至哈尔滨段与哈大铁路并轨。是联接东北铁路网和关内铁路网的最主要通道,中国客货运最为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 曲腰哈背[qǔ yāo hā bèi]
形容十分恭顺。
- 马哈鱼[mǎ hā yú]
即大马哈鱼。一种生活在太平洋北部海洋中的细鳞鱼,夏初或秋末入黑龙江等河流产卵,鱼味鲜美。
哈[hā]字在开头的词语
- 哈哈镜[hā hā jìng]
用凹凸不平的玻璃做成的镜子,照起来奇形怪状,引人发笑。 能使物像产生变形奇异效果或幻像的各种光学装置中的任何一种
- 哈肋巴[hā lèi bā]
[满halba]肩胛骨。
- 哈密瓜[hā mì guā]
①甜瓜的一大类,品种很多,果实较大,果肉香甜,多栽培于新疆哈密一带。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产于新疆的一类优良甜瓜品种,味甜,果实大
- 哈雷彗星[hā léi huì xīng]
第一颗被证实的按一定周期出现的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彗星运行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1758年或1759年将重新回归。哈雷的预言被证实后,颂为“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彗核自转周期48小时。轨道倾角162°,逆行。偏心率0.967,呈扁椭圆状轨道。中国在公元前1057年有记载。
- 哈拉[hā lā]
吹牛,说大话,说一些不靠谱的话。也是聊天的意思。
- 哈啰[hā luó]
见“哈罗”。
- 哈号[hā hào]
清代京师中巡逻兵卒报晓。
- 哈哈珠子[hā ha zhū zi]
小男孩”
- 哈里发[hā lǐ fā]
①穆罕默德逝世(公元632)后,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呼。②我国伊斯兰教对在寺院中学习伊斯兰经典的人员的称呼。
- 哈剌契丹[hā là qì dān]
古族名兼古国名。也叫黑契丹(契丹语,哈剌为“黑”的意思)。指耶律大石所建的西辽。也用来专指契丹本族人。
- 哈哈大笑[hā hā dà xiào]
形容非常开心。
- 哈话[hā huà]
傻话;丢人话。
- 哈哄哄[hā hǒng hǒng]
犹言闹哄哄。
- 哈哧[hā chī]
1.喷嚏。 2.象声词。急促喘气声。
- 哈气[hā qì]
①张口呼出来的气。②指凝结在玻璃等上面的水蒸气。
- 哈昔泥[hā xī ní]
中药材阿魏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阿魏》。
- 哈尼族[hā ní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 哈喇子[hā lá zi]
〈方〉流出来的口水:馋得只淌哈喇子。
- 哈剌[hā là]
见“哈喇”。
- 哈屯[hā tún]
见“哈敦”。
- 哈沓[hā tà]
糊涂;马虎。
- 哈尔滨市[hā ěr bīn shì]
黑龙江省省会。在省境南部、松花江沿岸,滨洲、滨绥、京哈、拉滨、哈佳等铁路交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32年设市。人口291万(1995年)。是东北地区北部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以机械为主,有著名的哈尔滨电机厂。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名胜古迹有太阳岛、文庙、极乐寺、七级浮屠塔等。以冰雕著名,有“冰城”之称。
- 哈哈[hā ha]
见〖打哈哈〗。 笑声哈哈大笑
- 哈萨克族[hā sà kè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
- 哈欠[hā qiàn]
困倦时嘴张开,深深吸气,然后呼出,是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刺激脑部的呼吸中枢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打哈欠。 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刺激脑部的呼吸中枢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打哈欠时不自觉的张嘴深吸气,然后呼出
- 哈哒[hā dā]
见“哈达”。
- 哈喇[hā la]
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坏的味道:点心哈喇了,不能吃了。
哈[hā]字在结尾的词语
- 妆哈[zhuāng hā]
捧场;喝采。
- 笑哈哈[xiào hā hā]
开口笑貌。 内心感到喜悦总是有说有笑他整天笑哈哈的
- 呼哈[hū hā]
1.谓呼吸吞吐。 2.象声词。形容喘息声等。
- 逗哈哈[dòu hā hā]
∶开玩笑。如:你这个人,真会逗哈哈。
- 乐哈哈[lè hā hā]
形容喜笑的样子。
- 哼哼哈哈[hēng hēng hā hā]
形容迁就忍让或敷衍了事的样子。
- 马哈[mǎ hā]
兽名。非洲产的直角大羚羊。
- 吸哈[xī hā]
谓张大嘴贪馋地吸。
- 啊哈[ā hā]
叹词。
- 戈什哈[gē shí hā]
满语。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护卫。
- 无那哈[wú nà hā]
方言。犹言没办法。
- 达哈[dá hā]
羊毛朝外的山羊皮外套。
- 米哈[mǐ hā]
见“米罕”。
- 赞哈[zàn hā]
傣族曲艺曲种。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赞哈”为傣语歌手之意。演出时一人一笛或两人合作,多演于吉庆时日。曲调具朗诵风格。传统曲目多为民间传说,也有即兴编词的歌唱。
- 哼哈[hēng hā]
1.表示呵斥;呵斥声。 2.形容含糊应答,不在意。 3.指哼哈两员神将。
哈[hā]字的成语
- 嘻嘻哈哈[xī xī hā hā]
嬉笑打闹,形容嬉笑欢乐的样子。也形容态度不严肃、不认真。
- 不哼不哈[bù hēng bù hā]
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不说话,也指该说而不说
- 点头哈腰[diǎn tóu hā yāo]
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形容逢迎讨好的丑态见了面仍旧是点头哈腰,嘻皮笑脸
哈[hà]字在开头的词语
- 哈什蚂[hà shi mǎ]
蛙的一种,身体灰褐色,生活在阴湿的地方。雌性的腹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什蚂油,可入药。哈什蚂是我国特产之一,主要产在东北各省。
- 哈什[hà shí]
哈欠。
- 哈士蟆[hà shi má]
又称中国林蛙。蛙的一种。身体灰褐色,生活于阴湿的山坡树丛中。雌性腹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士蟆油,中医用为养阴药,主治虚劳咳嗽等症。哈士蟆为我国特产之一,主要产在东北各省。 即中国林蛙。产于中国东北的一种蛙,体长一般6—7厘米,背部土灰色至暗绿色,散布黄色及红色斑点,鼓膜处有一黑色三角斑,四肢有清晰的横纹,腹面乳白色,散有红色斑点,趾间有蹼,生活在阴湿之处,干燥体以及雌蛙输卵管干制品质块,即哈士蟆油,可用作强壮剂,又作“哈什蚂”,“哈什玛”
哈[hǎ]字在中间的词语
- 大麻哈鱼[dà má hǎ yú]
见“大马哈鱼”。
- 大马哈鱼[dà mǎ hǎ yú]
1.亦作“大麻哈鱼”。 2.鱼纲﹐鲑科。体延长﹐稍侧扁﹐长约0.6米。银灰色﹐常具绯色宽斑。口大﹐牙尖锐。体被小圆鳞。背鳍和脂鳍各一个﹐尾鳍凹入。性凶猛﹐捕食小鱼。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我国产于黑龙江流域﹐为冷水性经济鱼类之一﹐可鲜食或盐渍﹑熏制;卵的营养价值高﹐为名贵的食品;精巢可制鱼精蛋白。
哈[hǎ]字在开头的词语
- 哈巴儿[hǎ bā er]
1.两千多年前原生于中国的一种茸毛小狗。 俗称狮子狗。
- 哈叭狗[hǎ bā gǒu]
1.亦作“哈巴狗”。 2.一种体小﹑毛长﹑腿短,可供玩赏的狗。俗称狮子狗或巴儿狗。 3.比喻卑顺的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