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新华字典>帽组词

帽相关字典

帽[mào]字在开头的词语

  • 帽儿头[mào ér tóu]
      方言。指大碗中盛得堆尖的白米饭。
  • 帽儿光[mào ér guāng]
      见“帽儿光光”。
  • 帽帬[mào qún]
      见“帽裙”。
  • 帽兜[mào dōu]
      即风帽。
  • 帽凭[mào píng]
      盈满貌。《淮南子.修务训》:“且夫身正性善,发愤而成仁,帽凭而为义。”高诱注:“帽凭,盈满积思之貌。”一说慷慨貌。
  • 帽顶[mào dǐng]
      1.帽的顶端。 2.帽子顶上所缀的结子或珠宝。
  • 帽笼[mào lóng]
      盛放帽子用的箱形器物。可防止帽子变形。体积较大。
  • 帽舌[mào shé]
      帽子伸出的前檐,形如舌状,可用来遮挡日光。 帽子上用于遮光的前伸如舌状头的檐
  • 帽镜[mào jìng]
      置于几案上,可照出人头面的镜子。
  • 帽钉[mào dīng]
      即铆钉。因其头形如帽,故名。
  • 帽子戏法[mào zi xì fǎ]
      (帽子戏法儿)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有一位做帽子的匠人能用帽子变出各种戏法。后来把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名队员攻进对方球门三个球叫做上演帽子戏法。
  • 帽耳[mào ěr]
      帽子两旁护耳朵的部分。
  • 帽裙[mào qún]
      1.亦作“帽帬”。亦作“帽裠”。 2.古代帽沿上下垂的绢帛,用以遮挡风尘。
  • 帽筒[mào tǒng]
      放帽的器具。多为瓷制,中空,圆柱形。
  • 帽衫[mào shān]
      宋代士大夫的一种服装。
  • 帽盔儿[mào kuīr]
      顶上缀有硬疙瘩、没有帽檐帽舌的帽子。 顶上缀有硬疙瘩、没有帽檐帽舌的帽子
  • 帽子[mào zi]
      1.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装饰的用品。 2.指罩或套在器物上方,形状与用途似帽子的东西。 3.指文章开头的引子﹑套语。 4.指所加的罪名或坏名义。
  • 帽花[mào huā]
      1.安在制服帽前正中的徽章。 2.缀在帽上的珠宝类饰物。 安在制服帽子前面正中的徽章
  • 帽带[mào dài]
      系于颏的下方或前方的带子。 系于颏的下方或前方的带子

帽[mào]字在结尾的词语

  • 巾帽[jīn mào]
      指头巾或帽子。
  • 風帽[fēng mào]
      1.古代一种御寒挡风的帽子。 今亦指连在大衣上挡风的帽子。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二二:“若使 红儿 风帽戴,直使 瑶池 会上看。”宋 范成大《正月十四日雨小集夜归》诗:“灯市凄凉灯火稀,雨巾风帽笑归迟。”冰心《分》:“他两臂直伸着,头面埋在青棉的大风帽之内,臃肿得像一只风筝!”
  • 羊毛帽[yáng máo mào]
      一种宽边的粗羊毛毡帽。 一种宽边的粗羊毛毡帽
  • 烟墪帽[yān dūn mào]
      明 代宦官戴的一种礼帽。
  • 柘枝花帽[zhè zhī huā mào]
      舞柘枝时所戴的帽子。
  • 唐帽[táng mào]
      即唐巾。
  • 搭耳帽[dā ěr mào]
      古时的一种帽子。
  • 醉帽[zuì mào]
      醉汉的帽子。
  • 貂帽[diāo mào]
      用貂皮制的帽子。
  • 铜帽[tóng mào]
      1.指枪弹。因弹壳系铜制﹐故名。 2.潜水员下水操作时戴的帽子﹐密封不透水﹐借助玻璃孔进行观察﹐通过气环口进行呼吸。
  • 桐帽[tóng mào]
      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北周,用软帛垂脚,至隋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唐以后沿用之。
  • 八角帽[bā jiǎo mào]
      人民革命军队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常戴的一种帽子。帽瓦前高后低﹐呈八角形﹐有帽檐﹐正前缀红星。
  • 帷帽[wéi mào]
      1.亦作“帷冒”。 2.周围垂网的帽子。唐时妇女通用,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
  • 摘帽[zhāi mào]
      1.脱下帽子。 2.比喻除去对斗争对象所给予的定性处理。
  • 胡帽[hú mào]
      唐代妇女骑马外出时所著不障面之帽。
  • 瓜拉帽[guā lā mào]
      即瓜皮帽。
  • 僧伽帽[sēng jiā mào]
      即僧帽。
  • 便帽[biàn mào]
      日常戴的帽子(区别于‘礼帽’等)。
  • 顶帽[dǐng mào]
      1.宋代的一种圆顶便帽。 2.清代区别官阶的有顶子的官帽。 清代官帽
  • 浴帽[yù mào]
      用花洒冲凉(北方叫洗澡)时,为了不淋湿头发或是使耳朵不容易进水,用来包裹头发和耳朵的防水帽。
  • 礼帽[lǐ mào]
      跟礼服相配的帽子。 举行典礼时所用之帽,与礼服同用
  • 小帽[xiǎo mào]
      1.便帽。与礼冠﹑官帽相别。 2.明以后指以六瓣合缝的瓜皮帽。 瓜皮帽
  • 騌帽[zōng mào]
      一种用马鬃或棕、藤编成的帽子,样子如钟状,元 明 之际很流行。 明 冯梦龙《山歌·修騌帽歌》:“修騌帽见子一吓,洗网巾喫子一惊。”《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头戴时新密结不长不短騌帽,身穿秋香夹软纱道袍。”清 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大娘手碎其头上騌帽,掷之於地。”
  • 高屋帽[gāo wū mào]
      顶部高起的帽子。
  • 高帽[gāo mào]
      即高屋帽。
  • 危脑帽[wēi nǎo mào]
      五代蜀中风行的一种小帽。
  • 白通帽[bái tōng mào]
      西式白色阔边的遮阳帽。
  • 帢帽[qià mào]
      古代一种便帽。
  • 毡帽[zhān mào]
      毡制的帽子。
  • 软帽[ruǎn mào]
      1.一种没有帽舌或硬胎的毛帽或棉帽。2. ——见“贝蕾帽”。
  • 纱帽[shā mào]
      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官帽。借指官职:怕丢纱帽|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
  • 道帽[dào mào]
      犹道巾。亦借指家居时所戴的便帽。
  • 朝帽[cháo mào]
      上朝所用的礼帽。
  • 短帽[duǎn mào]
      轻便小帽。
  • 黄帽[huáng mào]
      1.黄颜色的帽子。 2.船夫。 3.借指船。
  • 裘帽[qiú mào]
      裘和帽。指御寒服装。
  • 白帽[bái mào]
      1.即白纱帽。 2.白色帽子。 3.白布帽。旧时丧服。俗称白包头。 4.指回民。回族戴白包帽﹐故称。 5.现代医务﹑饮食等行业的工作帽。
  • 睡帽[shuì mào]
      睡觉时戴的帽子。
  • 戴高帽[dài gāo mào]
      比喻对人说恭维话。 比喻对人说恭维话
  • 缨帽[yīng mào]
      清朝官吏所戴的帽子,帽顶有红缨子。 清朝官吏所戴帽顶上有红缨子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官职大小的一种象征,有尊卑之分
  • 羽帽[yǔ mào]
      两旁有翅的官帽。
  • 遮阳帽[zhē yáng mào]
      指帽檐较宽可以遮挡阳光照射的凉帽。
  • 席帽[xí mào]
      古帽名。以藤席为骨架,形似毡笠,四缘垂下,可蔽日遮颜。
  • 冠帽[guān mào]
      即帽子。
  • 铜盆帽[tóng pén mào]
      即拿破仑帽。一种以拿破仑命名的椭圆阔边的帽子。
  • 螺丝帽[luó sī mào]
      螺母的俗称。参见“螺母”。
  • 螺栓帽[luó shuān mào]
      即螺丝帽。也称螺母。
  • 温帽[wēn mào]
      暖帽。
  • 压发帽[yā fà mào]
      一种睡帽。用以保护发型,使头发不凌乱。
  • 红黑帽[hóng hēi mào]
      旧时地方官府的衙役戴红帽和黑帽,因用作衙役代称。
  • 鹿皮帽[lù pí mào]
      即鹿皮冠。
  • 侧帽[cè mào]
      斜戴帽子。《周书.独孤信传》:“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后以谓洒脱不羁的装束。
  • 角帽[jiǎo mào]
      太平天国官员朝见或宴集时所戴的盔式礼帽。
  • 白宣帽[bái xuān mào]
      白色高帽。旧时迷信谓地府官吏所戴之帽。
  • 鞭帽[biān mào]
      唐开元﹑天宝年间妇女骑马时戴的胡帽。
  • 火帽[huǒ mào]
      盛放爆炸品用来引爆其它炸药的纸或金属容器。 盛放爆炸品用来引爆其它炸药的纸或金属容器
  • 戴帽[dài mào]
      1.亦作“戴帽子”。 2.把帽子戴在头上。引申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 3.引申为在政治上或行为上给人定性。
  • 重阳落帽[chóng yáng luò mào]
      《晋书.孟嘉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叹。”后以“重阳落帽”为重阳登高,饮酒着文,风流雅兴之典。
  • 白高帽[bái gāo mào]
      即白纱帽。
  • 行绵撞帽[xíng mián zhuàng mào]
      帽名。清时伍长﹑壮丁戴的特制的绵帽。
  • 箬帽[ruò mào]
      即箬笠。〈方〉 用箬竹的篾和叶子制成的帽子,用来遮日避雨
  • 裁帽[cái mào]
      宋代公卿大吏至六曹郎中等官员所戴之帽。为席帽前檐加全幅黑纱并仅围为其半而成。
  • 制服帽[zhì fú mào]
      制帽。
  • 烟墩帽[yān dūn mào]
      明代宦官戴的一种礼帽。
  • 骔帽[zōng mào]
      一种用马鬃或棕﹑藤编成的帽子,样子如钟状,元明之际很流行。
  • 篛帽[ruò mào]
      篛笠。
  • 鹅帽[é mào]
      鹅羽为饰的帽子。
  • 鸭式帽[yā shì mào]
      即鸭舌帽。
  • 白纱帽[bái shā mào]
      白纱制的高顶帽。自晋至南朝梁皇帝平时所戴。
  • 官帽[guān mào]
      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
  • 谢郎着帽[xiè láng zhe mào]
      谓不拘礼数。典出《晋书.谢安传》:“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王蒙)刘(刘惔)共在杭南﹐酣宴于桓子野家。谢镇西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诸人欲要之﹐初遣一信﹐犹未许﹐然已停车。重要﹐使回驾。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脱帻箸帽。酣宴半坐﹐乃觉未脱衰。”
  • 高顶帽[gāo dǐng mào]
      帽名。
  • 暖帽[nuǎn mào]
      1.冬天所戴的帽子。 2.清制,官吏冠服分暖帽﹑凉帽,按例于立冬前数日换戴暖帽。
  • 笔帽[bǐ mào]
      (笔帽儿)套着笔头儿保护笔的套儿。
  • 凉帽[liáng mào]
      夏天戴的遮挡阳光的帽子。 夏天戴的遮挡阳光的帽
  • 合欢帽[hé huān mào]
      魏晋时流行的一种丝织帽子。
  • 钉帽[dīng mào]
      钉的顶端,是承受锤打或旋转的部分。 钉子的项端
  • 雪帽[xuě mào]
      1.一种挡风雪的帽子。 2.比喻积雪的山顶。
  • 柳条帽[liǔ tiáo mào]
      用柳条编成的安全帽,轻而结实。 用柳枝编的工地轻便安全帽
  • 落帽[luò mào]
      《晋书.孟嘉传》:“﹝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因以“落帽”作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 安全帽[ān quán mào]
      施工或采矿时工人戴的帽子。用以防护头部,免受坠落的物件伤害。一般用柳条﹑藤芯或塑料制成。 用来保护头顶而戴的钢制或类似原料制的浅圆顶帽子
  • 瓜皮帽[guā pí mào]
      (瓜皮帽儿)像半个西瓜皮形状的旧式便帽,一般用六块黑缎子或绒布连缀制成。
  • 书帽[shū mào]
      快书﹑大鼓等曲种演员在演唱长篇说部或正曲前加唱的小段。作用类似弹词的开篇。
  • 高翅帽[gāo chì mào]
      帽名。帽翅高,故称。
  • 掼纱帽[guàn shā mào]
      〈方〉比喻因气愤或不满而辞职。 旧时官员都戴乌纱帽,因此用纱帽比喻官职。掼纱帽,现在常用来比喻因气愤而辞职或丢下工作甩手不干

帽[mào]字在中间的词语

  • 耳帽儿[ěr mào ér]
      即耳衣。
  • 胡帽犀[hú mào xī]
      犀牛的一种。
  • 铁帽子王[tiě mào zi wáng]
      清朝俗称世袭原封爵位的王爷。
  • 戴帽饧[dài mào xíng]
      谓虽戴帽像个人,但柔软如饴糖。比喻软弱无能。
  • 衣帽间[yī mào jiān]
      1.专设有存物柜的房间;尤指设有供运动员个人单独存放衣服和专用设备的柜橱并供更换运动服的房间。2.供客人临时存放衣帽的房间。
  • 高帽子[gāo mào zi]
      比喻恭维的话:戴高帽子。也说高帽儿。
  • 緑帽子[lǜ mào zi]
      亦作“绿帽儿”。即绿头巾。《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不像你……作成老公带了緑帽儿,羞也不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这个乌龟,自己情愿拿緑帽子往脑袋上磕,我一向倒是白耽惊怕的了。”艾芜《回家》:“丁永森 现出很不好的脸色,冷笑着说:‘这样说说就不得了,人家戴顶绿帽子倒不要紧。’”参见“緑头巾”。
  • 席帽离身[xí mào lí shēn]
      宋李巽年轻时累举不第,其乡人讽嘲曰:“李秀才应举,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时得离身?”后李巽仕至度支郎中,遗乡人诗曰:“当年踪迹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事见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后即因以“席帽离身”指读书人应科举考试及第做官。
  • 緑帽儿[lǜ mào ér]
      见“緑帽子”。

帽[mào]字的成语

  • 龙山落帽[lóng shān luò mào]
      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
  • 丢帽落鞋[diū mào luò xié]
      形容紧急匆忙的样子。
  • 戴高帽子[dài gāo mào zi]
      吹捧、恭维别人。
  • 鞭丝帽影[biān sī mào yǐng]
      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 乌纱帽[wū shā mào]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丢乌纱帽
  • 戴大帽子[dài dà mào zi]
      比喻给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 比喻给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有些医务人员怕戴“走白专道路”的大帽子
  • 乌帽红裙[wū mào hóng qún]
      泛指男女。
  • 扣帽子[kòu mào zi]
      把不好的名目硬加在人头上。 把不好的名目硬加在人头上他瞪着眼给我扣帽子,说我闹温情。——郭光《仅仅是开始》
  • 孟嘉落帽[mèng jiā luò mào]
      孟嘉:东晋时大将军恒温的参军。形容才思敏捷,洒脱有风度。
  • 雨巾风帽[yǔ jīn fēng mào]
      遮蔽风雨的头巾和帽子。常借指浪游之客。
  • 好戴高帽[hǎo dài gāo mào]
      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
  • 脱帽露顶[tuō mào lù dǐng]
      古代指不受礼仪的约束。
  • 青衣乌帽[qīng yī wū mào]
      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平民的衣着。 平民的衣着。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即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忠烈青衣乌帽。——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 穿靴戴帽[chuān xuē dài mào]
      穿着衣服鞋帽的方式或习惯。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的前后硬加进一些例行的政治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