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新华字典>律组词

律相关字典

律[lǜ]字的成语

  • 雷同一律[léi tóng yī lǜ]
      雷同:相互间的声音、说法大致相同;一律:本指同一音律,后指一样。多指诗文套用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 视同一律[shì tóng yī lǜ]
      指同等看待。
  • 践律蹈礼[jiàn lǜ dǎo lǐ]
      指遵循礼法。
  • 金科玉律[jīn kē yù lǜ]
      科:旧指法律条文;律:规章,法则。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不可改变的神圣法令、条款大约天下愚人居多,愚人不能看深奥的书,见了一部小说,就是金科玉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千篇一律[qiān piān yī lǜ]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 东风入律[dōng fēng rù lǜ]
      春风和煦,律韵协调。常用以称赞太平盛世。
  • 出出律律[chū chū lǜ lǜ]
      象声词。
  • 清规戒律[qīng guī jiè lǜ]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本义是佛教、道教寺院中僧尼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现在则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不必要的规定与限制,有贬义
  • 析言破律[xī yán pò lǜ]
      指巧说诡辨,曲解律令。
  • 千古一律[qiān gǔ yī lǜ]
      指从来如此。
  • 严于律己[yán yú lǜ jǐ]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
  • 五音六律[wǔ yīn liù lǜ]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 诛心之律[zhū xīn zhī lǜ]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 引律比附[yǐn lǜ bǐ fù]
      古代法律用语。援引律令,类比定罪。
  • 析律舞文[xī lǜ wǔ wén]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 析律二端[xī lǜ èr duān]
      割裂曲解法律条文,随意加重或减轻罪名。指官吏徇私枉法。
  • 析律贰端[xī lǜ èr duān]
      指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
  • 一律千篇[yī lǜ qiān piān]
      一律:同样的。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题材、写法公式化。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 以己律人[yǐ jǐ lǜ rén]
      用自己的主张去约束别人。
  • 严于律已[yán yú lǜ yǐ]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 抱令守律[bào lìng shǒu lǜ]
      死守着律令,不知变通。
  • 同音共律[tóng yīn gòng lǜ]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律[lǜ]字在结尾的词语

  • 大律[dà lǜ]
      重要的原则﹑法则。
  • 忽律[hū lǜ]
      同‘’。
  • 阳律[yáng lǜ]
      1.指阳气。 2.指春季。 3.按古代纳音之法﹐六律之间﹐亦有阴阳﹐其属于阳纪者﹐谓之“阳律”。 4.阳间的法律。
  • 奇律[qí lǜ]
      新奇的乐律。
  • 星律[xīng lǜ]
      1.犹星管。 2.指岁月。
  • 乞留曲律[qǐ liú qǔ lǜ]
      1.亦作“乞留曲吕”。弯弯曲曲的样子。 2.抑郁不乐的样子。 3.象声词。
  • 自律[zì lǜ]
      遵循法度﹐自加约束。 尊循法纪,自我约束
  • 胡克定律[hú kè dìng lǜ]
      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在弹性限度内,固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与形变成正比关系。其比值称弹性模量。此定律由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提出,故名。对于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成正比关系。其比值称劲度系数(旧称倔强系数)。
  • 葭律[jiā lǜ]
      1.亦称“葭管”。 2.装有葭莩灰的律管。
  • 佛律[fó lǜ]
      佛门的戒律。
  • 滑律[huá lǜ]
      光溜。
  • 讲律[jiǎng lǜ]
      讲宣佛教戒律。
  • 幽律[yōu lǜ]
      清越的乐律。
  • 鸿律[hóng lǜ]
      谓格律宏伟。
  • 司律[sī lǜ]
      掌管音乐之官。
  • 附律[fù lǜ]
      增附的律例。
  • 违律[wéi lǜ]
      违反律令。
  • 五律[wǔ lǜ]
      “五言律诗”的简称。见“五言诗”。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
  • 合律[hé lǜ]
      符合格律。
  • 杜律[dù lǜ]
      指唐杜甫的律诗。
  • 计律[jì lǜ]
      计会之法。
  • 荆棘律[jīng jí lǜ]
      见“荆棘剌”。
  • 夔律[kuí lǜ]
      即夔乐。
  • 宫律[gōng lǜ]
      犹音律。
  • 行律[xíng lǜ]
      运行的规律。
  • 纪律[jì lǜ]
      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严明 ㄧ遵守~。
  • 丧律[sàng lǜ]
      谓丧失军纪,军中律令不行。多用为军事失利的婉辞。
  • 浄律[jìng lǜ]
      佛门清净的戒律。
  • 乐律[yuè lǜ]
      即音律。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 见“音律”
  • 挟书律[jiā shū lǜ]
      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 应律[yìng lǜ]
      1.应合乐律。 2.应合历象。
  • 嶰律[xiè lǜ]
      1.嶰管吹奏的音律。 2.嶰竹所制的律管。对箫﹑笛等管乐器的美称。
  • 朱律[zhū lǜ]
      指夏季。
  • 库仑定律[kù lún dìng lǜ]
      表示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f跟它们的电量q_1、q_2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电荷间的连线。即$$f=kq_1q_2r^2。$$式中比例常数k为9.0×10^9牛.米^2/库^2。介质中的库仑定律的公式为:$$f=kq_1q_2εr^2。$$式中ε称为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 价值规律[jià zhí guī lǜ]
      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依照这个规律,商品的交换是根据两个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价值量)相等而相互交换。
  • 笛律[dí lǜ]
      检定笛音的仪器。
  • 轨律[guǐ lǜ]
      法度规律。
  • 五言排律[wǔ yán pái lǜ]
      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南朝宋时已出现,盛行于唐,元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五言长律”。
  • 仪律[yí lǜ]
      法规。
  • 电阻定律[diàn zǔ dìng lǜ]
      确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定律。对于由同一材料制成的粗细均匀的导体,在温度一定时,其电阻r跟导体长度l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r=ρls。式中ρ与材料性质有关,称为电阻率。
  • 戎律[róng lǜ]
      1.军机,军务。 2.军纪;军法。
  • 青眼律[qīng yǎn lǜ]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瞳子绀青色。因以“青眼律”指佛教教义或佛教戒律。
  • 党的纪律[dǎng de jì lǜ]
      简称“党纪”。由政党制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由一系列规章、制度组成。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对党的纪律作了专门的规定,从中央到地方,还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专门从事党纪的制定、教育、建设和查处等工作。
  • 铜竹律[tóng zhú lǜ]
      铜律和竹律。古代用以定音或候气的管状仪器。
  • 耶律[yē lǜ]
      复姓。初为契丹部落名。辽建立后为国族之姓。
  • 音律[yīn lǜ]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2.泛指乐曲﹐音乐。 3.文字声韵的规律。 ∶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也叫“乐律”上晓音律。——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 僧律[sēng lǜ]
      佛教戒律。
  • 永徽律[yǒng huī lǜ]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的法典。计十二篇,五百条。全文保存于《唐律疏议》。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 经济规律[jīng jì guī lǜ]
      也称“经济法则”。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必然性。有对几个社会都发生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和仅在某一个社会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在某一个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称为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价值规律),并随着经济条件的丧失而退出历史舞台。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反经济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 一律[yī lǜ]
      ①相同;一个样子:千篇一律。②副词。全部;毫无例外:车辆一律不准由此通行|校篮球队员一律着白色运动服。
  • 规律[guī lǜ]
      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 自然规律[zì rán guī lǜ]
      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人改变、创造或消灭,但能利用。它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作用,不直接涉及阶级的利益。现代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大体有两类,即机械决定论规律和统计学规律。
  • 古律[gǔ lǜ]
      1.指古乐律。古代认为度量衡之制起于乐律。 2.指古时的律令。
  • 秋律[qiū lǜ]
      古人以四季与十二律相配﹐因称秋季为秋律。
  • 他律[tā lǜ]
      由自身以外的力量强制约束:道德是自律,法律是~。
  • 钤律[qián lǜ]
      军纪。
  • 桑律[sāng lǜ]
      采桑养蚕的时令。
  • 疑律[yí lǜ]
      不恰当的律令。
  • 早律[zǎo lǜ]
      谓早来的节候。古以玉律候气,故称。
  • 风律[fēng lǜ]
      1.指音律。亦比喻风教律令。 2.古代的一种占卜的方法。
  • 暖律[nuǎn lǜ]
      古代以时令合乐律,温暖的节候称“暖律”。
  • 定律[dìng lǜ]
      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客观规律的概括,它体现事物之间在一定环境中的必然的关系
  • 程律[chéng lǜ]
      1.格律。 2.法律。
  • 师律[shī lǜ]
      《易.师》:“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后以指军队的纪律。
  • 月律[yuè lǜ]
      古乐分十二调﹐为六阳律﹐六阴律。《吕氏春秋》始以律与历相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故称。
  • 朱古律[zhū gǔ lǜ]
      也译为巧克力。以可可粉为主要原料,加糖﹑香料等制成的食品。
  • 礼律[lǐ lǜ]
      谓礼法与刑律。
  • 诹律[zōu lǜ]
      查考经律。
  • 青律[qīng lǜ]
      1.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每一律管代表一个月﹐共十二律管﹐以十二律吕命名﹐如黄锺﹑太蔟等)﹐到某一月份﹐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青律﹐则指代表春天的律管。 2.借指春天。
  • 因果律[yīn guǒ lǜ]
      所有事物之间最重要、最直接的关系。
  • 协律[xié lǜ]
      1.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 2.协律都尉﹑协律校尉﹑协律郎等乐官的省称。唐韩愈有《赠别元十八协律》诗。唐刘禹锡有《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 3.符合音律或格律。 4.配以音乐声律,犹言谱曲。
  • 田律[tián lǜ]
      1.关于农田生产的法律。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有《田律》。 2.关于田猎的法律。
  • 罪律[zuì lǜ]
      治罪的律条。
  • 商律[shāng lǜ]
      1.商调式的乐曲。即旋律以商为主音的乐曲。 2.泛称乐曲。
  • 吹律[chuī lǜ]
      1.吹奏律管。律为阳声,故传说可以使地暖。 2.指吹奏管乐。
  • 谋律[móu lǜ]
      谋略与纪律。
  • 失律[shī lǜ]
      1.军行无纪律。《易.师》:“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后以指战事失利。 2.指诗﹑词不合格律。
  • 诫律[jiè lǜ]
      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 谐律[xié lǜ]
      谐合于音律。
  • 斛律[hú lǜ]
      复姓。北齐有斛律金。见《北史》本传。
  • 出律[chū lǜ]
      《易.师》:“师出以律。”孔颖达疏:“律,法也……师出之时,当须以其法制整齐之,故云‘师出以律’也。”后以“出律”谓军队纪律严明。
  • 劳动纪律[láo dòng jì lǜ]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纪律。中国宪法有遵守劳动纪律的规定。维护劳动纪律主要靠思想教育和劳动者的自觉性,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奖惩办法。
  • 尉律[wèi lǜ]
      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
  • 一般规律[yī bān guī lǜ]
      哲学用语。与“特殊规律”相对。又称“普遍规律”。即各种事物普遍具有的共同规律。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场合为一般规律,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规律,反之亦然。
  • 爻律[yáo lǜ]
      谓变动音律。
  • 温律[wēn lǜ]
      《太平御览》卷五四引汉刘向《别录》:“《方士传》言:‘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生黍谷,今叫黍谷。’”后因以“温律”指能生暖气的器物。
  • 反射定律[fǎn shè dìng lǜ]
      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且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声波、电磁波的反射同样遵循反射定律。
  • 今律[jīn lǜ]
      诗体名。始于初唐成熟于中唐的一种比较严密的诗歌格律。与尚未脱离古诗气脉的“古律”相对而言。
  • 同律[tóng lǜ]
      即律吕。
  • 诗律[shī lǜ]
      1.诗歌与刑律。 2.诗的格律。 诗的格式和韵律
  • 阴律[yīn lǜ]
      1.阴气。 2.即阴吕。 3.迷信指阴间律法。
  • 造律[zào lǜ]
      1.制订律令。 2.审订音律。
  • 余律[yú lǜ]
      剩馀的时令节气。指岁末。
  • 军律[jūn lǜ]
      军纪。
  • 天律[tiān lǜ]
      1.天时变化的节律。 2.天然的音律。 3.天界的律令。
  • 酒律[jiǔ lǜ]
      行酒令的规章。
  • 通律[tōng lǜ]
      通晓诗律。
  • 变律[biàn lǜ]
      律学名词。与正律相对而言。依三分损益法,正律仲吕以后产生的各律,均为“变律”。
  • 邹律[zōu lǜ]
      相传战国齐人邹衍精于音律,吹律能使地暖而禾黍滋生。《列子.汤问》:“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张湛注:“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后因以“邹律”喻带来温暖与生机的事物。
  • 欝律[yù lǜ]
      高耸貌。
  • 焦耳定律[jiāo ěr dìng lǜ]
      即“焦耳-楞次定律”。 物理学中下列两种陈述中的任一种:
  • 五言律[wǔ yán lǜ]
      见“五言律诗”。
  • 七律[qī lǜ]
      “七言律诗”的简称。见“七言诗”。 “七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格律诗
  • 声律[shēng lǜ]
      1.五声六律。指音乐。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
  • 庙律[miào lǜ]
      朝廷的法制。
  • 乾律[qián lǜ]
      即阳律。 指十二律中的黄鐘、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 质律[zhì lǜ]
      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
  • 词律[cí lǜ]
      1.文词的格律。 2.词的格律。清万树有《词律》二十卷。
  • 钟律[zhōng lǜ]
      音律。
  • 正律[zhèng lǜ]
      1.正式的规定。 2.乐律中的主调。其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 六律[liù lǜ]
      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 叶律[xié lǜ]
      合乎节令。古人以十二律管与十二月相配,故称。
  • 条律[tiáo lǜ]
      法律,法令。
  • 鸣律[míng lǜ]
      犹吹律。
  • 论律[lùn lǜ]
      讨论乐律。
  • 婆律[pó lǜ]
      香名。即龙脑香,亦名冰片。
  • 述律[shù lǜ]
      辽姓。《辽史.后妃传》有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
  • 廐律[jiù lǜ]
      有关牛马管理﹑税收的律令。西汉置,东汉废。三国魏时,其律散附于其他各律。晋以牧事之律合之,名《厩牧律》。南朝宋﹑齐﹑梁复名《厩律》。隋唐又以库事之律附之,名《厩库律》。参阅《晋书.刑法志》﹑《隋书.刑法志》及《唐律疏义.厩库》。
  • 犯律[fàn lǜ]
      违犯戒律。
  • 十二律[shí èr lǜ]
      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
  • 成律[chéng lǜ]
      1.犹成例。 2.符合格律。
  • 排中律[pái zhōng lǜ]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之一。其内容为:在必须作出判断的时候,要有所断定,不能无可无不可,无所断定;对于只有互相矛盾的两个可能的问题,要有所肯定,不能两不可,对两个可能全都否定。它和同一律、矛盾律都不同,从一个新的角度要求思维的确定性。因其要求排除两个矛盾判断之间的中间者,故称排中律。
  • 汉律[hàn lǜ]
      汉代法典的总称。
  • 无射律[wú yì lǜ]
      古十二律之一。
  • 概律[gài lǜ]
      1.亦作“?律”。 2.一概约束。
  • 卒律律[zú lǜ lǜ]
      形容急骤猛烈的样子。
  • 赤溜出律[chì liū chū lǜ]
      见“赤留出律”。
  • 玄律[xuán lǜ]
      1.谓冬季。 2.仙界的科律。
  • 平均律[píng jūn lǜ]
      指尽管你无法知道一系列事件中哪一件会成功,但是根据平均律,可知如果某一件事情你做了数次,你就会实现你的目标。
  • 中律[zhōng lǜ]
      1.合于音律。 2.合乎格律。 3.合乎法度。
  • 拗律[niù lǜ]
      拗体的律诗。
  • 查理定律[zhā lǐ dìng lǜ]
      在体积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的温度每升高1°c,其压强的增加量等于它在0°c时压强的1/273;或在体积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此定律由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在实验中发现,故名。适用于理想气体,对高温、低压下的真实气体也近似适用。
  • 改律[gǎi lǜ]
      1.改变法规。 2.改变音律。
  • 禁律[jìn lǜ]
      禁戒性的律条或法规。 禁止进行某种活动的法律或规章
  • 节律[jié lǜ]
      某些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 节奏与规律心节律脉搏节律
  • 三尺律[sān chǐ lǜ]
      谓法律。
  • 主旋律[zhǔ xuán lǜ]
      1.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 2.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 格律[gé lǜ]
      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 風律[fēng lǜ]
      1.指音律。亦比喻风教律令。《管子·宙合》:“君失音则风律必流,流则乱败。”三国 魏 曹丕《答繁钦书》:“然后修容饰粧,改曲变度,斯可谓声协鐘石,气应风律。”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余闻风律不同,视五土之宜,以分其刚柔、侈敛。”
  • 调声叶律[diào shēng xié lǜ]
      调弄声韵使合于音律。
  • 刑律[xíng lǜ]
      刑事法规。 刑法触犯刑律
  • 时律[shí lǜ]
      合于节气的音律。古时设十二管,以察八音之清浊,谓之律吕。认为律吕不正则诸气不和。
  • 凤律[fèng lǜ]
      《吕氏春秋.古乐》:“﹝伶伦﹞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后世因以“凤律”指音律。
  • 谨律[jǐn lǜ]
      谨守戒律。
  • 郁律[yù lǜ]
      1.山势险曲突兀貌。 2.屈曲夭矫貌。 3.深邃貌。 4.烟雾蒸腾貌。 5.声音回荡貌。 6.形容心绪波动。 7.即郁垒。神名。
  • 萧律[xiāo lǜ]
      见“萧何律”。
  • 文律[wén lǜ]
      1.文章的音律。 2.写作规律。 3.法令。
  • 不律[bù lǜ]
      1.不效法;不遵循。 2.不驯顺;不守法。 3.笔。
  • 长律[cháng lǜ]
      1.长的音律。 2.即排律。
  • 入律[rù lǜ]
      古代以律管候气。节候至,则律管中的葭灰飞动。“入律”犹言节气已到。
  • 戒律[jiè lǜ]
      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犯戒律ㄧ清规戒律。
  • 金律[jīn lǜ]
      1.金代的法典。金熙宗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颁行《皇统制》﹐后经数次修订﹐迄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颁行《泰和律令敕条格式》﹐是金代最大的一部法典。全文已失传。 2.指黄金分割。谓各部分互成适当比例的规律。
  • 春律[chūn lǜ]
      犹春令。春季的节令。
  • 宽律[kuān lǜ]
      放宽刑律。
  • 受律[shòu lǜ]
      受命出师。
  • 竹律[zhú lǜ]
      指律管。古代候气之具。借指节候。
  • 灰律[huī lǜ]
      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 魆律律[xū lǜ lǜ]
      犹忽地里。
  • 绳律[shéng lǜ]
      规矩格律。
  • 法律[fǎ lǜ]
      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
  • 调律[diào lǜ]
      校正音乐律吕﹐使之和谐。
  • 禅律[chán lǜ]
      1.佛教语。禅宗和律宗的并称。 2.佛教语。指禅定和戒律。
  • 严律[yán lǜ]
      指与仲夏节候相应的律管。
  • 标律[biāo lǜ]
      犹标格。
  • 开律[kāi lǜ]
      谓按照律令惩治人。
  • 七言律[qī yán lǜ]
      见“七言律诗”。
  • 足律律[zú lǜ lǜ]
      快速旋转。多用来形容风。
  • 赤骨律[chì gǔ lǜ]
      见“赤骨立”。
  • 小杜律[xiǎo dù lǜ]
      指汉杜延年所订的法律。
  • 气律[qì lǜ]
      古代乐理术语。谓乐律和节气相应。
  • 草律[cǎo lǜ]
      创制法律。

律[lǜ]字在中间的词语

  • 波律膏[bō lǜ gāo]
      香料名,又名龙脑香。药用冰片即以此炼制而成。
  • 五言律诗[wǔ yán lǜ shī]
      诗体之一。形成于唐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 南山律宗[nán shān lǜ zōng]
      即律宗。我国佛教五大宗派之一。唐释道宣所创,弘扬《四分律》,撰《四分律行事钞》等。谓律戒是佛教之根本,解脱之要道。因道宣住终南山,创设戒坛,故称“南山律宗”。
  • 波律香[bō lǜ xiāng]
      即波律膏。
  • 法律规范[fǎ lǜ guī fàn]
      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各个行为规则。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 法律解释[fǎ lǜ jiě shì]
      对法律规范的涵义、用语所作的说明。旨在统一理解和准确适用法律。法律解释必须以法律规范的条文本身为依据。按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是有权解释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作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 心律失常[xīn lǜ shī cháng]
      心搏节律在时间或收缩力方向的改变,可源自功能性或器质性原因。 心搏节律在时间或收缩力方向的改变,可源自功能性或器质性原因
  • 古律尺[gǔ lǜ chǐ]
      古代以黄钟为度量衡的标准。相传黄帝时乐官伶伦造律尺,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以一粒秬黍的纵长度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为一尺。参阅明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十》。
  • 法律行为[fǎ lǜ xíng wéi]
      ①由法律所调整、能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如签订合同、婚姻登记等。行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法律事实。其成立条件为:
  • 如律令[rú lǜ lìng]
      谓按法令执行。
  • 法律效力[fǎ lǜ xiào lì]
      ①法律生效的范围。包括:
  • 法律关系[fǎ lǜ guān xì]
      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企业与职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后,就构成了双方的劳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 法律制裁[fǎ lǜ zhì cái]
      广义指依据法律对违法者采取的惩罚措施。一般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狭义指刑事制裁与民事制裁。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必须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实行,具有国家强制性。
  • 纪律处分[jì lǜ chǔ fèn]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社会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
  • 四律五论[sì lǜ wǔ lùn]
      佛教重要经典。四律:一﹑《十诵律》,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罗译;二﹑《四分律》,六十卷,后秦佛陀耶舍译;三﹑《僧祇律》,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等译;四﹑《五部律》,三十卷,南朝宋佛陀什等译。五论:一﹑《毘尼母论》,八卷,本名,《毘尼母经》,失译;二﹑《摩得勒伽论》,十卷,南朝宋伽跋摩译;三﹑《善见论》,十八卷,南朝齐伽跋陀罗译;四﹑《萨婆多论》,九卷,失译;五﹑《明了论》,一卷,南朝陈真谛译。
  • 必律不剌[bì lǜ bù là]
      象声词。形容说话﹑撞击等声音。
  • 小律诗[xiǎo lǜ shī]
      绝句的别称。
  • 法律文件[fǎ lǜ wén jiàn]
      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法律上有效的文件的总称。包括规范性文件和非规范性文件。前者即广义的法规;后者只对特定的对象有效,如判决书、任命书、拘留证、公证书等。
  • 心律不整[xīn lǜ bù zhěng]
      心脏搏动的速率或节律的异常,常由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引起。
  • 法律部门[fǎ lǜ bù mén]
      将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与调整方法所作的分类。如我国法律部门大致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军事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 法律意识[fǎ lǜ yì shí]
      重视、遵守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观念。主要反映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评价。表现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 郑律成[zhèng lǜ chéng]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原籍朝鲜。1933年来中国。曾在延安陕北公学及鲁艺音乐系学习。后任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艺声乐教员。1945年回朝鲜。1950年起定居中国,并加入中国籍。后任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作有歌曲《延水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三百余首以及歌剧《望夫云》等。
  • 法律制度[fǎ lǜ zhì dù]
      ①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②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所有权方面的法律制度、诉讼方面的法律制度等。

律[lǜ]字在开头的词语

  • 律格[lǜ gé]
      1.指戒律。 2.格律。
  • 律风[lǜ fēng]
      《汉书.律历志上》:“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正。”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律调也。”后因以“律风”指和风。
  • 律吕[lǜ lǚ]
      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从低音到高音依次奇数为“律”、偶数为“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后也泛指音律或乐律。
  • 律诗[lǜ shī]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
  • 律人[lǜ rén]
      1.衡量他人。 2.约束他人。
  • 律切[lǜ qiē]
      切合格律。
  • 律条[lǜ tiáo]
      1.法律条文。 2.引申指一般的规则或守则。 3.法则;规律。
  • 律坐[lǜ zuò]
      1.亦作“律座”。 2.见“律座”。
  • 律令[lǜ lìng]
      ①法令:朝廷律令。②法则;规则:生用助字,不当律令。
  • 律行[lǜ xíng]
      1.指僧徒持守戒律的行为。 2.谓僧徒按戒律实践。
  • 律体[lǜ tǐ]
      律诗的体裁。
  • 律度[lǜ dù]
      1.古代计度,皆出于黄钟之律,故称律度。度指长短,即分﹑寸﹑尺﹑丈﹑引。也包括计算容积﹑重量。《左传.文公六年》:“着之话言,为之律度。”杜预注:“钟律度量,所以治历明时。”一说犹法度﹑法制。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2.犹规矩,法度。 3.音律的法度标准。
  • 律学[lǜ xué]
      1.古代传授法律知识的学校。晋始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后秦姚兴设律学于长安,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隋律学隶大理寺,唐宋律学隶国子监。 2.法律学科。
  • 律赋[lǜ fù]
      文体名。赋的一种形式。对偶工整,音律、押韵均有严格规定。为唐、宋科举考试所采用。
  • 律义[lǜ yì]
      疏解律令的意义。宋时一度为考试科目之一。
  • 律法[lǜ fǎ]
      1.法律。 2.律吕的法则。 3.指格律。 4.规律。
  • 律宗[lǜ zōng]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唐释道宣所创,以持戒律为主,谓戒律为佛教之根本,解脱之要道,故称。
  • 律藏[lǜ cáng]
      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
  • 律候[lǜ hòu]
      谓律管候气。
  • 律堂[lǜ táng]
      僧徒坐禅修戒的佛堂。
  • 律僧[lǜ sēng]
      持守戒律的僧人。
  • 律座[lǜ zuò]
      佛教称讲解戒律的人的讲席。
  • 律例[lǜ lì]
      1.法律条文及其成例。律指法律的正文,例是补充律文之不足而设的条例或例案。 2.犹规律。 法律和判例。补充成文法律的犹太口传法律或成文和口传法律的总称或任何特别法律,或法律古抄本说明的总体
  • 律厤[lǜ lì]
      见“律历”。
  • 律管[lǜ guǎn]
      亦称“律琯”。1.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2.古代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器具。
  • 律动[lǜ dòng]
      1、有规律的运动:脉搏的律动|生命的律动。2、比喻有规律的发展、运行:社会的律动|古城伴着现代化的律动呈现出新的面貌。
  • 律手[lǜ shǒu]
      掌握格律的能手。
  • 律纪[lǜ jì]
      纪律。
  • 律准[lǜ zhǔn]
      古人奏乐时,用以测定声调高低﹑使发音准确无误的乐器。
  • 律本[lǜ běn]
      律吕之本,指黄钟。古以黄钟为十二律之本,其余十一律皆据之以生。
  • 律博士[lǜ bó shì]
      官名。古代教授法律和保管法律典籍的官员。始置于 三国 魏明帝 时,至 元 代废除。
  • 律格诗[lǜ gé shī]
      律诗和格诗的合称。中唐人分乐府歌行以外的诗为律诗和格诗两类,如白居易自己把《长庆集》以后写的绝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体诗称为律诗,五﹑七言古体诗称为格诗。
  • 律令格式[lǜ lìng gé shì]
      唐代法律的表现形式。律是当代法典,规定罪名和刑罚;令是皇帝的命令,规定贵贱等级等重要制度;格是规定官吏的办事规则;式是规定官署通用的文件程式。律﹑令创始于秦代,格﹑式创始于东魏﹑西魏,至唐代四种并行。
  • 律律[lǜ lǜ]
      山高峻貌。
  • 律服[lǜ fú]
      守小乘戒律的人所穿的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