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新华字典>碑组词

碑相关字典

碑[bēi]字在结尾的词语

  • 无字碑[wú zì bēi]
      1.指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据传为秦始皇所立。宋晁补之《谒岱词即事》诗:“初疑无字碑,莹洁谁敢文。又怪玉女井,鸟絶何由奫?”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纭不定。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或以为欲刻而未成,或以为表望,皆臆说也。”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2.陕西干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合葬干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3.指为功业隆重或德行秽败而难以文字状述者所立的没有文字的碑。明胡侍《真珠船.无字碑》:“《刘宾客嘉话録》云:东晋谢太傅墓碑,但树贞石,初无文字,盖重难制述之意也。此说亦
  • 打穷碑[dǎ qióng bēi]
      相传范仲淹镇鄱阳时,有一书生来献诗,自称是世上最贫寒的人。当时风行欧阳询的字,他的《荐福碑》很值钱。范想给书生拓一千本,纸墨都已备好。不料前一天夜里,碑被雷击碎。事见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后因以“打穷碑”比喻文士时运不佳。
  • 三公山碑[sān gōng shān bēi]
      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 峄山碑[yì shān bēi]
      秦 碑名。 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时登 峄山 所刻,颂赞 秦 的功德,后有 二世 诏辞。相传为 李斯 篆书。原刻石已佚。宋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秦峄山刻石》:“右 秦 嶧山碑者,始皇帝 东巡,羣臣颂德之辞。至 二世 时丞相 李斯 始以刻石。今 嶧山 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
  • 庙碑[miào bēi]
      宗庙﹑祠庙中立的石碑。亦指刻于庙碑上的记述死者功德的文字。
  • 三段碑[sān duàn bēi]
      《天发神谶碑》的俗名。因碑石裂为三段,故称。
  • 双兔碑[shuāng tù bēi]
      碑名。《魏书.尒朱荣传》﹕“初﹐荣之将讨葛荣也﹐军次襄垣﹐遂令军士列围大猎。有双兔起于马前﹐荣乃跃马弯弓而誓之曰﹕‘中之则擒葛荣﹐不中则否。’既而并应弦而殪﹐三军咸悦。及破贼之后﹐即命立碑于其所﹐号双兔碑。”后用为典实。
  • 三萧碑[sān xiāo bēi]
      南朝梁智藏法师碑。因由梁萧绎撰铭,萧几作叙,萧挹书写,故称。
  • 玄秘塔碑[xuán mì tǎ bēi]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金鱼袋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唐代碑刻。公元841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柳公权正书。书法遒劲见骨力。常用作临摹的范本。
  • 魏碑[wèi bēi]
      北朝魏国(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多为正书,风格多样,古朴、奇倔、流丽皆有,开隋唐楷法先河。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 韩碑[hán bēi]
      指唐代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宪宗时,摄蔡州刺史吴元济反于淮西,宰相裴度及唐﹑随﹑邓节度使李愬受命讨伐﹐平定叛乱。韩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以功受刑部侍郎,并奉诏撰《平淮西碑》文颂其功绩﹐因称“韩碑”。唐李商隐有《韩碑》诗﹐极称其文。
  • 沈碑[shěn bēi]
      1.亦作“沉碑”。 2.《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沈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后以“沉碑”指杜预的纪功碑。
  • 戒碑[jiè bēi]
      即戒石。
  • 南碑[nán bēi]
      统称吴﹑晋﹑宋﹑齐﹑梁﹑陈诸朝碑的法帖。其书法神妙高逸,略胜于北碑。但流传甚少。
  • 生碑[shēng bēi]
      为活人立的碑。
  • 树碑[shù bēi]
      立碑。
  • 棠棣碑[táng dì bēi]
      谓兄弟碑。歌颂唐贾敦颐贾敦实兄弟功德的石碑。
  • 多宝塔碑[duō bǎo tǎ bēi]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唐代碑刻。公元752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正书。书法工整、秀媚,是颜真卿早期书法代表作。
  • 党碑[dǎng bēi]
      即党人碑。
  • 岘首碑[xiàn shǒu bēi]
      见“岘山碑”。
  • 遗爱碑[yí ài bēi]
      颂德碑。旧时为颂扬官员德政而所立的碑。
  • 化度寺碑[huà dù sì bēi]
      全称“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伯药撰,欧阳询书,贞观五年刻。原石宋已断缺,敦煌石室曾发现宋以前拓本。此碑书法醇古,丰腴悦泽,笔力雄浑,法度严整。清翁方纲对此碑评价极高,认为《化度寺碑》胜于《九成宫碑》,为欧阳询著名的代表作品。
  • 琬碑[wǎn bēi]
      石碑的美称。
  • 堕泪碑[duò lèi bēi]
      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死后,其部属在岘山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称此碑为堕泪碑。见《北堂书钞》卷一○二引《荆州图记》﹑《晋书.羊祜传》。
  • 丰碑[fēng bēi]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历史的丰碑。
  • 泪碑[lèi bēi]
      指羊祜碑。
  • 爨龙颜碑[cuàn lóng yán bēi]
      南朝宋碑。碑额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爨道庆撰文,赵次之﹑杜长子等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记爨龙颜政绩。用笔多隶意,书法雄强茂美。清道光年间为阮元发现而建亭护之,并为之撰跋。今碑在云南省陆良县,与《爨宝子碑》合称“二爨”,为世所重。
  • 路碑[lù bēi]
      犹路标。
  • 党籍碑[dǎng jí bēi]
      即党人碑。
  • 纪念碑[jì niàn bēi]
      为纪念某种重大事件和功绩或纪念烈士而修建的石碑:人民英雄~。
  • 路程碑[lù chéng bēi]
      里程碑。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亦比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本集即愿做一个木刻的路程碑,将自去年以来,认为应该流布的作品,陆续辑印,以为读者的综观,作者的借镜之助。”
  • 卧碑[wò bēi]
      1.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2.泛指镌刻各种禁例的石碑。
  • 残碑[cán bēi]
      残缺的碑石。
  • 后碑[hòu bēi]
      碑阴,碑的背面。《隶释》收录《韩敕修孔庙后碑》﹑《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祝睦后碑》﹑《刘宽后碑》等。
  • 幼妇碑[yòu fù bēi]
      即曹娥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故名。
  • 秦碑[qín bēi]
      指秦始皇所建的石碑。
  • 曹全碑[cáo quán bēi]
      全称《郃阳令曹全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85年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书法秀逸而有骨力,结体匀整,为汉隶著名作品之一。
  • 张迁碑[zhāng qiān bēi]
      东汉碑刻。隶书。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公元186年镌立于无盐(今山东东平)。碑阴刻有题名。书体方整厚重,骨力雄健。
  • 下马碑[xià mǎ bēi]
      见“下马牌”。
  • 口碑[kǒu bēi]
      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口碑载道ㄧ口碑甚佳。
  • 桓碑[huán bēi]
      指墓碑。
  • 乙瑛碑[yǐ yīng bēi]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53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书法结体端庄,骨气凝重,意态爽秀,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 圭碑[guī bēi]
      有圭首的石碑。 亦泛指石碑。
  • 神禹碑[shén yǔ bēi]
      碑名。即禹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后人附会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故名。
  • 打碑[dǎ bēi]
      1.见“打穷碑”。 2.拓碑。
  • 史晨碑[shǐ chén bēi]
      也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69年立。一面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前碑”,又一面刻《史晨飨孔庙碑》,称“后碑”。碑文记载了当时尊孔活动的情况。书法端正谨严,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 诗碑[shī bēi]
      刻有诗作的石碑。 名胜中刻诗的石碑
  • 拓碑[tà bēi]
      拓碑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拓碑是将纸覆在石碑上,然后刷墨揭下,就在纸上显现与石碑上同样的字形。
  • 坟碑[fén bēi]
      墓碑。
  • 磨崖碑[mó yá bēi]
      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
  • 岣嵝碑[gǒu lǒu bēi]
      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
  • 梅花碑[méi huā bēi]
      1.亦称“梅花石”。 2.在福建省泉州承天寺山门口。
  • 赝碑[yàn bēi]
      仿古的碑文。
  • 禹碑[yǔ bēi]
      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 汉碑[hàn bēi]
      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包括拓本)流传甚多﹐著名的有《麃孝禹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 九成宫碑[jiǔ chéng gōng bēi]
      见“九成宫醴泉铭”。
  • 黨碑[dǎng bēi]
      即党人碑。清 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莫不是清流欲向浊流抛,莫不是党碑又刻 元祐 号。”参见“党人碑”。
  • 撰碑[zhuàn bēi]
      撰写碑文。
  • 墓碑[mù bēi]
      立在坟墓前面或后面的、上面刻载死者姓名、经历事迹等文字的碑。
  • 德政碑[dé zhèng bēi]
      旧时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碑石。
  • 黄绢碑[huáng juàn bēi]
      指《曹娥碑》。
  • 党人碑[dǎng rén bēi]
      宋哲宗元佑元年,司马光为相,尽废神宗熙宁﹑元丰间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绍圣元年章惇为相,复熙丰之制,斥司马光为奸党,贬逐出朝。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为宰相,尽复绍圣之法,并立碑于端礼门,书司马光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
  • 羊碑[yáng bēi]
      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十年,有德政。及卒,襄阳百姓为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旧时因以“羊碑”为颂扬官吏之有德政之典。
  • 爨宝子碑[cuàn bǎo zǐ bēi]
      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东晋碑刻。正书。公元405年镌立于建宁(治所在今云南曲靖)。书体在隶、楷之间,朴厚古茂,横划收笔多见波势。
  • 岘山碑[xiàn shān bēi]
      晋羊祜任襄阳太守,有政绩。后人以其常游岘山,故于岘山立碑纪念,称“岘山碑”。
  • 颂德碑[sòng dé bēi]
      《后汉书.窦章传》:“贵人早卒,帝追思之无已,诏史官树碑颂德。”后因称歌颂功德的碑刻为颂德碑。
  • 百衲碑[bǎi nà bēi]
      指宋蔡襄所书《昼锦堂记》碑文。
  • 常棣碑[cháng dì bēi]
      唐时洛州地方为贾敦颐﹑贾敦实兄弟先后所立碑,两碑并列,时人称“常棣碑”。也称棠棣碑。
  • 衔碑[xián bēi]
      含悲的隐语。碑,音同“悲”。
  • 四面碑[sì miàn bēi]
      《颜氏家庙碑》的别称。
  • 黨人碑[dǎng rén bēi]
      宋哲宗 元祐 元年,司马光 为相,尽废 神宗 熙宁、元丰 间 王安石 新法,恢复旧制。 绍圣 元年 章惇 为相,复 熙丰 之制,斥 司马光 为奸党,贬逐出朝。徽宗 崇宁 元年 蔡京 为宰相,尽复 绍圣 之法,并立碑于 端礼门,书 司马光 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明 何景明《寄李郎中》诗:“海内竞传《高士传》,朝廷谁诉党人碑。”柳亚子《感事呈冶公用进退格》诗:“千载炎凉廷尉客,一门生死党人碑。”参阅《宋史·徽宗纪》、明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蔡京擅国》

碑[bēi]字在开头的词语

  • 碑牓[bēi bǎng]
      1.亦作“碑榜”。 2.碑碣牌匾。亦指写在碑碣或牌匾上的字或文章。
  • 碑座[bēi zuò]
      (碑座儿)碑下边的底座。 碑下的石座儿
  • 碑壠[bēi lǒng]
      坟茔及茔前墓碑。 《旧五代史·唐书·李敬义传》:“敬义 以远祖 赵郡,见 鎔(王鎔)展维桑之敬。鎔 遣判官 李翥 送《赞皇集》三卷,令謁前代碑壠,使还,归职 太原。”
  • 碑拓[bēi tà]
      碑刻的拓本。
  • 碑榜[bēi bǎng]
      见“碑牓”。
  • 碑匠[bēi jiàng]
      即碑工。
  • 碑珓儿[bēi jiào ér]
      古代占卜用具。用贝壳或竹﹑木片制成。
  • 碑首[bēi shǒu]
      即碑额。
  • 碑林[bēi lín]
      石碑林立的地方,如陕西西安碑林。 众多石碑竖立如林之地长安旧府学内有碑林,萃石刻六百余种
  • 碑阴[bēi yīn]
      碑的背面。
  • 碑碣[bēi jié]
      〈书〉碑:墓前立有碑碣。
  • 碑颂[bēi sòng]
      刻在墓碑上颂扬死者的文辞。
  • 碑诔[bēi lěi]
      碑上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字。
  • 碑文[bēi wén]
      刻在碑上的文字;准备刻在碑上的或从碑上抄录、拓印的文字。 刻在石碑上的文词
  • 碑额[bēi é]
      碑的上端。也叫碑首或碑头。 碑首。碑头及其题字
  • 碑阙[bēi quē]
      石碑和石阙。
  • 碑表[bēi biǎo]
      1.即墓表。 2.界碑,用来标志分界的石碑。
  • 碑板[bēi bǎn]
      见“碑版”。
  • 碑铭[bēi míng]
      碑文。 碑文和铭文。有韵的碑文,叫铭
  • 碑志[bēi zhì]
      碑记。 碑文和墓志
  • 碑石[bēi shí]
      1.作碑之石。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 2.特指墓碑。
  • 碑刻[bēi kè]
      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拓印碑刻。
  • 碑兽[bēi shòu]
      墓碑及墓前石兽。
  • 碑洞[bēi dòng]
      碑林的俗称。
  • 碑堂[bēi táng]
      即碑亭。
  • 碑帖[bēi tiè]
      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 石碑的拓本

碑[bēi]字在中间的词语

  • 北碑南帖[běi bēi nán tiē]
      清阮元分南北朝时书法为南北两派,称北朝的碑版为北碑,称南朝的书帖为南帖。详见阮元《北碑南帖论》。康有为对此说持有异议。
  • 郭泰碑铭[guō tài bēi míng]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卒,〕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因以“郭泰碑铭”称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的碑文。
  • 无碑记[wú bēi jì]
      不可胜计;无数。

碑[bēi]字的成语

  • 口碑载道[kǒu bēi zài dào]
      口碑:比喻群众口头称颂象文字刻在碑上一样;载:充满;道:道路。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
  • 树碑立传[shù bēi lì zhuàn]
      树:树立;传:传记。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 俗谚口碑[sú yàn kǒu bēi]
      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 羊碑犹泣[yáng bēi yóu qì]
      晋朝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长达十年,死后,州人为之罢市巷泣,其部属为其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比喻对死者的怀念。
  • 有口皆碑[yǒu kǒu jiē bēi]
      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老残游记》
  • 背碑覆局[bèi bēi fù jú]
      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指记忆力强。
  • 里程碑[lǐ chéng bēi]
      路边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