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新华字典>食组词

食相关字典

食[shí]字在中间的词语

  • 草食动物[cǎo shí dòng wù]
      指牛﹑羊﹑马等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
  • 口食米[kǒu shí mǐ]
      按人配给的粮食。
  • 衣食客[yī shí kè]
      指晋代世族豪强荫庇下的一种与奴相似的仆役。
  • 日食钱[rì shí qián]
      犹今之工资。《朱子语类辑略》卷八:“朝廷塑一 显仁皇后 御容,三年不成,却是一行人要希逐日食钱,所费不貲。”亦作“日事钱”。《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解元借笔砚,莫不是要题诗赋?却不可污了粉壁……若是污了粉壁,小人今日当直,便折了这一日日事钱。”
  • 有机食品[yǒu jī shí pǐn]
      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无污染,并经有关部门认证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
  • 肉食动物[ròu shí dòng wù]
      以吃肉类为主的动物。如:虎、豹等。 以吃肉类为主的动物。如:虎、豹等
  • 饮食疗法[yǐn shí liáo fǎ]
      涉及用饮食治疗的饮食学分科。 涉及用饮食治疗的饮食学分科
  • 速食店[sù shí diàn]
      快餐店。一种专门供应预先做好的﹑食用迅速方便的饭食的餐馆。
  • 衣禄食禄[yī lù shí lù]
      指吃穿的福分。
  • 事魔食菜[shì mó shí cài]
      见“事魔吃菜”。
  • 流质食物[liú zhì shí wù]
      液体状态的食物(如流质或半流质)。 液体状态的食物(如流质或半流质)
  • 熟食节[shú shí jié]
      即寒食节。寒食日不举火,预办熟食过节,故称。
  • 炉食饽饽[lú shí bō bō]
      一种烤制的面食。
  • 游廪食粟[yóu lǐn shí sù]
      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取得廪生名义,享受国家发给的廪膳补助生活。
  • 饮食方[yǐn shí fāng]
      制作饮料和菜肴的食谱。
  • 美食家[měi shí jiā]
      中篇小说。陆文夫作。1983年发表。房地产资本家朱自冶酷嗜美食,对苏州各家名菜深有研究。解放后苏州的一些传统名菜被革除。1976年后,某饭店出榜招贤,竟请来朱自冶传经,从此苏帮名菜得以恢复。小说题材新颖,文笔活泼。
  • 寒食散[hán shí sàn]
      古代药名。服后宜吃冷食,故名。配剂中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种矿石,因又称五石散。相传其方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名士服用此散,成为一时的风气。往往有服后残废致死的。
  • 厨食钱[chú shí qián]
      宋代职事官于正俸外的膳食补贴。
  • 鹅不食草[é bù shí cǎo]
      石胡荽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九.石胡荽》。
  • 踞鼃食蛤[jù wā shí há]
      《淮南子.道应训》载,秦始皇时博士卢敖,游于北海,在蒙谷山上,见一人逃匿于碑阴,踞坐龟壳而食蛤蜊。卢敖见后,自我介绍周行四极,唯北阴未窥,欲与他交朋友而同游历。这人听后,露齿而笑,说宇宙间大得很呢,你才游了一小块,就说穷观,还差得远呢!“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说着,这人举臂而纵身,跳入云中。后以“踞鼃食蛤”谓超然脱世,遨游四方。
  • 退食委蛇[tuì shí wēi yí]
      谓退朝休息而从容自得。语本《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朱熹集传;“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委蛇,自得之貌。”
  • 饮食业[yǐn shí yè]
      为顾客加工烹制饮食品,并提供就地消费的场所、设备和服务的行业。包括各种饭店、菜馆、小吃店、酒楼、茶馆、咖啡馆等。中国饮食业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源远流长,菜系有京、粤、苏、川、扬、沪、闽、徽、湘、杭及清真等不同特色。
  • 衣食饭[yī shí fàn]
      见“衣食饭碗”。
  • 风味食品[fēng wèi shí pǐn]
      按特殊方式制作的餐桌食品;常指按特殊烹饪风味制作的食品。如:用煮马铃薯做成的风味食品。 按特殊方式制作的餐桌食品;常指按特殊烹饪风味制作的食品用煮马铃薯做成的风味食品

食[shí]字在结尾的词语

  • 流食[liú shí]
      液体食物,如牛奶、米汤、果汁等。 稀薄的饮料或稀软食物(如牛奶、稀饭等)
  • 别食[bié shí]
      1.另享封禄。 2.分别进食。
  • 五鼎食[wǔ dǐng shí]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
  • 猫儿食[māor shí]
      指人饭量小,食无定时。
  • 财食[cái shí]
      财物与食品。
  • 禄食[lù shí]
      俸禄。也指享有俸禄:农桑胜禄食|禄食之家不与百姓争利。
  • 洛食[luò shí]
      原指周公营东都,先卜地,洛得吉兆。引申为定都。
  • 常食[cháng shí]
      日常的食物。
  • 囓食[niè shí]
      咬食。
  • 畋食[tián shí]
      谓以耕营田地为生。
  • 餧食[wèi shí]
      喂养。
  • 玉食[yù shí]
      1.美食。 2.给美食;享美食。 3.古谓占卜灼奄甲时得吉兆。食,通“蚀”。 珍贵的饮食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 雍食[yōng shí]
      犹饔飧。早餐和晩餐。雍,通“饔”。
  • 素食[sù shí]
      1.谓人类未知熟食以前食草木之实。 2.瓜菜之类的食物。后指菜食无肉。 3.特指僧人斋食。 4.素餐。不劳而食。 5.平时所食。
  • 麤食[cū shí]
      粗劣的饭菜。
  • 饼食[bǐng shí]
      饼类食品。
  • 蜜食[mì shí]
      蜜饯。
  • 主食[zhǔ shí]
      1.主管君主膳食的官。 2.主要的食品,对副食品而言。如米饭﹑馒头等。 主要食品;粮食性食品中国人主食比例高于副食
  • 小寒食[xiǎo hán shí]
      寒食的第二天。一说为前一天。唐杜甫有《小寒食舟中作》诗。仇兆鳌题解:“《杜臆》:小寒食﹐注谓寒食前一日﹐误﹐盖寒食次日也。《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广义注:禁火三日谓至后一百四日﹑五日﹑六日﹐乃知小寒食是六日﹐总在三日内﹐故云佳辰。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禁火则酒亦寒﹐故云强饮。诗意甚明。”
  • 拨食[bō shí]
      1.散播食物。 2.宋大内进膳时的警戒措施。
  • 饘食[zhān shí]
      粥。
  • 从食[cóng shí]
      1.配享。 2.跟随着吃食。 3.犹言副食。指小食﹑点心等食品。
  • 热食[rè shí]
      煮热的食物。
  • 粉食[fěn shí]
      粉制的食品。
  • 礼食[lǐ shí]
      古代国君赐臣下进食的一种礼遇。
  • 温食[wēn shí]
      热食。与寒食对称。
  • 真食[zhēn shí]
      实授食邑。
  • 粝食[lì shí]
      粗恶的饭食。
  • 衣食[yī shí]
      1.衣服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资料。 2.借指俸禄。 3.指生计。 4.犹行当;职业。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种基本生活资料
  • 打食[dǎ shí]
      1.谓鸟兽到窝外寻找食物。 2.用药物帮助消化或使肠胃里停滞的东西排出体外。
  • 艰食[jiān shí]
      粮食匮乏。
  • 啄食[zhuó shí]
      1.鸟用嘴取食。 2.泛指食,吃。 用嘴取食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 趁食[chèn shí]
      1.亦作“趂食”。 2.谋饭吃;谋生。 3.指动物觅食。
  • 美食[měi shí]
      1.味美的食物。 2.吃味美的食物。
  • 就食[jiù shí]
      1.谓出外谋生。 2.往食﹐前往用餐。
  • 糖食[táng shí]
      1.用甜言蜜语奉承人。 2.糖制食品的统称。 用糖制作的食品的统称;甜食
  • 稷食[jì shí]
      以稷谷为饭。
  • 造食[zào shí]
      制作食品。
  • 晏食[yàn shí]
      谓晩食时,约当酉时之初。
  • 吐食[tǔ shí]
      同“吐哺”。
  • 代食[dài shí]
      谓任用聚敛之臣以代贤者居官食禄。《诗.大雅.桑柔》:“如彼溯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穑,力民代食。”毛传:“代无功者食天禄也。”郑玄笺:“但好任用是居家吝啬于聚敛作力之人,令代贤者处位食禄。”马瑞辰通释:“《传》本作‘无功者食天禄也’,故《笺》申之曰‘令代贤者处位食禄’;王肃本误增‘代’字,云‘代无功者食天禄也’,便于文义不顺矣。”一说以力耕所得代替禄食。见朱熹集传。
  • 小食[xiǎo shí]
      原指早餐﹐后泛指点心﹑零食。
  • 口食[kǒu shí]
      1.食物。 2.犹口粮。
  • 三不食[sān bù shí]
      谓一日三餐皆不进食。
  • 恶食[è shí]
      粗劣的食品。也谓吃得很坏。
  • 偷食[tōu shí]
      1.谓苟且度日。食,食禄。 2.偷吃东西。
  • 疽食[jū shí]
      疮毒侵蚀肌肉。比喻祸患蔓延。
  • 遛食[liù shí]
      〈方〉(遛食儿)饭后散步,帮助消化。
  • 会食[huì shí]
      相聚进食。
  • 良食[liáng shí]
      健饭;加餐。
  • 侵食[qīn shí]
      侵占吞食。
  • 假食[jiǎ shí]
      寄食;求食。
  • 收食[shōu shí]
      收容供养。
  • 南食[nán shí]
      用南方烹饪方法做成的饭菜。
  • 退食[tuì shí]
      1.语出《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朱熹集传:“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后因以指官吏节俭奉公。 2.退朝就食于家或公馀休息。 3.归隐;退休。 4.食量减退;不进食。 5.见“退鱼”。
  • 凤食[fèng shí]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凤皇于飞》:“﹝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后用“凤食”美称竹实。
  • 狼卜食[láng bǔ shí]
      传说狼觅食,先卜方向。
  • 存食[cún shí]
      吃了东西不消化,停留在胃里:孩子老不想吃饭,想是~了吧?
  • 月全食[yuè quán shí]
      月球完全进入地球影子的本影中的月食。 月球完全进入地球影子的本影中的月食
  • 甘食[gān shí]
      1.食美味。 2.觉得食物甜美。 3.鲜美的食物。
  • 克食[kè shí]
      帮助消化食物:山楂能克食。
  • 夜食[yè shí]
      1.发生在夜间的日蚀。 2.夜餐。
  • 旅食[lǚ shí]
      寄食;旅居:旅食京师。
  • 合食[hé shí]
      1.犹合祭。 2.同炊。谓不分家。 3.同时受享几处食邑。
  • 托食[tuō shí]
      1.谓聊以生活﹐无权无势。 2.犹寄食。
  • 祔食[fù shí]
      合食,受祭时和祖先共享祭品。
  • 种食[zhǒng shí]
      谷种和粮食。
  • 寄食[jì shí]
      依附别人生活。 依赖别人过日子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四》寄食阶层
  • 唼食[shà shí]
      犹咬;吞食。
  • 沐食[mù shí]
      谓享受俸禄而无实职。
  • 给食[gěi shí]
      供给食用。
  • 仰食[yǎng shí]
      依靠他人而得食。
  • 软食[ruǎn shí]
      容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 婴儿或病弱者吃的软而烂的食物(如在乳汁水中煮过或泡软的面包)或半流质性的物品
  • 日偏食[rì piān shí]
      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光部分被月球挡住,不能全部射到地球上来,这种现象称日偏食。参见“日食”。
  • 御食[yù shí]
      1.谓君长进食时在一旁侍候。 2.即御膳。
  • 訾食[zǐ shí]
      厌食。訾﹐通“飺”。
  • 官食[guān shí]
      犹官饷。
  • 颊食[jiá shí]
      谓暴食而致病。
  • 昃食[zè shí]
      过午进膳。谓勤于政事。
  • 日食[rì shí]
      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遮没太阳的一种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当三者接近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分全食、偏食和环食三种。全球每年最多可发生五次日食,最少也有两次。
  • 伤食[shāng shí]
      又称食伤。中医指吃得过多或吃生冷食物而引起的消化不良。
  • 十二食[shí èr shí]
      指人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所吃的不同食物。
  • 噆食[zǎn shí]
      啮食。
  • 再食[zài shí]
      1.再次进食或连食两口。 2.指每日两餐。
  • 四食[sì shí]
      佛教称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或称:段食﹑更乐食﹑念食﹑识食。见《法苑珠林》卷一一八。
  • 击钟食[jī zhōng shí]
      见“击钟鼎食”。
  • 觳食[hú shí]
      谓饮食粗劣。
  • 粗食[cū shí]
      粗劣的食物。
  • 奶食[nǎi shí]
      奶制食品。
  • 卯食[mǎo shí]
      卯饭。
  • 益食[yì shí]
      加赐食邑。
  • 军食[jūn shí]
      军用粮秣。
  • 旰食[gàn shí]
      1.晩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2.泛指勤于政事。
  • 木食[mù shí]
      以山中野树果实充饥。形容隐逸之士远离世事。
  • 宿食[sù shí]
      1.中医指积食之症。 2.指未能消化的食物。 3.留存过夜的食物。 4.夜餐。
  • 饵食[ěr shí]
      1.服丹食药。 2.诱捕鱼﹑鸟的食物。
  • 器食[qì shí]
      谓一盘食物。
  • 赐食[cì shí]
      1.国君赠予熟食。 2.多指皇帝宴请臣下。
  • 耳食[ěr shí]
      〈书〉指听到传闻不加审察就信以为真。 轻信别人的话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史记.六国年表序》
  • 糇食[hóu shí]
      糇粮。
  • 日全食[rì quán shí]
      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全部被月球挡住,使地球上的某一部分处在月影之内,这种现象叫日全食。参见“日食”。
  • 胎食[tāi shí]
      古时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
  • 挑食[tiāo shí]
      对食物过分挑剔。如:他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
  • 易子食[yì zǐ shí]
      见“易子而食”。
  • 餐食[cān shí]
      1.亦作“飱食”。 2.饭食。 3.吃饭。
  • 狗食[gǒu shí]
      詈词。表示厌恶而鄙视。
  • 昼食[zhòu shí]
      1.午饭。 2.白天的饭食。 3.白天日蚀。
  • 侮食[wǔ shí]
      古代东越国名。
  • 品食[pǐn shí]
      诸色肴馔。
  • 同食[tóng shí]
      1.吃同样的食物。 2.一同进食,共食。
  • 椟食[dú shí]
      以盒供食。
  • 佣食[yōng shí]
      做雇工谋生。
  • 看食[kàn shí]
      酒席上的点心类食品。拘于礼仪略尝辄止,故名。
  • 啖食[dàn shí]
      吃;吞食。
  • 绝食[jué shí]
      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 断绝进食;断绝饮食(自杀或表示抗议)
  • 淡食[dàn shí]
      1.吃无盐或盐味极淡的食物。 2.指粗劣的饭食。 饭菜里边没有放食盐这个病人需要吃淡食
  • 馋食[chán shí]
      贪食;贪吃。
  • 餍食[yàn shí]
      吃得过饱。
  • 即食[jí shí]
      立即可以食用的:即食面(方便面)。
  • 饥食[jī shí]
      充饥之食。
  • 具器食[jù qì shí]
      指用食具盛放的便餐。
  • 营食[yíng shí]
      1.做饭。 2.寻食;求食。
  • 揾食[wèn shí]
      方言。谋生。
  • 佐食[zuǒ shí]
      1.陪同进餐;劝食。 2.古代祭祀中担任进献祭品,助尸享用者。尸,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
  • 媮食[tōu shí]
      犹美食。
  • 暴食[bào shí]
      饮食过度。 饮食过度暴食西鲱而死
  • 猪食[zhū shí]
      喂猪的食料。 喂猪的食料
  • 饲食[sì shí]
      喂养,给动物吃东西。
  • 边食[biān shí]
      边粮;边饷。
  • 调食[diào shí]
      调节饮食。
  • 噉食[dàn shí]
      食,吞食。
  • 糟食[zāo shí]
      1.粗劣的食物。 2.用酒糟腌制的食品。
  • 公仪退食[gōng yí tuì shí]
      见“公仪之操”。
  • 头食[tóu shí]
      1.宴席时的头道食品。
  • 摄食[shè shí]
      动物摄取食物。 动物摄取食物
  • 强饮强食[qiáng yǐn qiáng shí]
      丰盛的饮食。
  • 炊食[chuī shí]
      烹煮食物。
  • 卬食[áng shí]
      谓依人为生。
  • 晋食[jìn shí]
      进献食品。
  • 浮头食[fú tóu shí]
      谓不正当的意外收入。
  • 甜食[tián shí]
      甜味食品。 甜味的食品
  • 券食[quàn shí]
      谓凭券供给的膳食。
  • 餟食[chuò shí]
      1.谓同时连缀祭诸神。 2.吃喝。
  • 宾食[bīn shí]
      语出《左传.昭公四年》:“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本谓迎宾和用膳,后亦指宴请宾客。
  • 楟食[tíng shí]
      以楟花为食。
  • 孰食[shú shí]
      煮熟的食品。
  • 偏食[piān shí]
      1.日偏食和月偏食的统称。在朔日,如果地面上某一部分落在月球的半影之内,当地的人便会看见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掩蔽,称为“日偏食”。在望日,如果月球的一部分落在地影之内,地面的人便会看见月球的一部分被地影掩蔽,称为“月偏食”。参见“日食”﹑“月食”。 2.只爱吃某几种食物的不良习惯,如只爱吃鱼﹑肉,而不爱吃蔬菜。 3.喻特殊优遇。
  • 侑食[yòu shí]
      1.劝食,侍奉尊长进食。 2.指祭祀中为先人助歆享酒食之兴。 3.侑祠。附祭。
  • 酒食[jiǔ shí]
      酒和饭菜。
  • 晚食[wǎn shí]
      1.晚餐。
  • 衍食[yǎn shí]
      1.扩大食邑。 2.广大的食邑。
  • 月食[yuè shí]
      地球上所见到的地影遮没月球的一种天文现象。当日、地、月三者接近在一条直线上,即月球钻入地影中时发生。分全食和偏食两种。每年最多可发生三次,一般只有一次或两次,也可能一次也没有。 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正好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现黑影,这种现象叫“月食”。太阳光全部被地球挡住时,叫“月全食”;部分被挡住时,叫“月偏食”
  • 麤袍糲食[cū páo lì shí]
      同“麤衣恶食”。《后汉书·袁京传》:“﹝ 袁彭 ﹞行至清,为吏麤袍糲食,终於议郎。”
  • 杂食[zá shí]
      1.搀杂着吃。 2.犹零食。 3.以各种动植物为食物。 兼食动植物性食物杂食有利于健康
  • 肉食[ròu shí]
      1.指高位厚禄。亦泛指做官的人。 2.以肉类以食物;亦指肉类食物。 以肉为食。或指肉类食品。古代高官厚爵者以食肉为常,故用肉食者称享有厚禄的官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 伙食[huǒ shí]
      饭食,多指部队、机关、学校等集体中所办的饭食:伙食费ㄧ改善伙食。
  • 吃独食[chī dú shí]
      比喻独占利益。
  • 零食[líng shí]
      正常饭食以外的零星小吃。 正常饭食以外的零星的食品
  • 刨食[páo shí]
      用爪扒土觅食。
  • 施食[shī shí]
      1.施舍食物。 2.佛教仪式。阿难在静室中修习禅定﹐焰口鬼王告阿难说:“你三日以后命尽﹐生在饿鬼中﹐如要免苦﹐须于明日普施鬼神﹐以摩竭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阿难问佛﹐佛为其说此施食的方法。见《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教阿难陀缘由》。后遂用为转障消灾延年益寿而向饿鬼施食的一种仪式。俗名放焰口﹐又称瑜伽焰口。
  • 播食[bō shí]
      布设食物。
  • 冷食[lěng shí]
      凉的食品,大多是甜的,如冰棍儿、冰淇淋等:病人忌冷食。
  • 廊下食[láng xià shí]
      即廊餐。
  • 全食[quán shí]
      1.亦作“全蚀”。 2.天文学名词。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简称。在朔日,如果地面上某一部分处在月影之内,则在其本影内的人完全见不到太阳,称“日全食”。在望日,如果地影掩蔽整个月球,地面上的人便见不到月球,称“月全食”。 一个天体完全被另一天体的影子所遮掩的食日全食
  • 俸食[fèng shí]
      指俸禄和食料。
  • 血食[xuè shí]
      1.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2.指用于祭祀的食品。 3.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
  • 野食[yě shí]
      1.在野外进食。 2.指禽兽在野外找到的食物。
  • 禁食[jìn shí]
      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进食。为古代养生方法之一。现代医学则用于某些血液生化试验前或胃肠道手术等前后。
  • 丐食[gài shí]
      乞讨食物。
  • 寝食[qǐn shí]
      睡觉和吃饭。亦用以泛指日常生活。
  • 粒食[lì shí]
      1.以谷物为食。 2.泛指粮食。
  • 燕食[yàn shí]
      古代帝王﹑大夫﹑士﹑庶人日常的午餐和晩餐。
  • 三白食[sān bái shí]
      佛教徒食乳﹑酪﹑饭,三者均白,故称。
  • 享食[xiǎng shí]
      1.飨宴。享,通“飨”。 2.享有食禄。 3.享受祭祀。
  • 中食[zhōng shí]
      1.进食之中。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3.普通饮食。
  • 饩食[xì shí]
      米粮等食品。
  • 廊食[láng shí]
      即廊餐。
  • 自来食[zì lái shí]
      不劳而获的现成饭。
  • 畜食[chù shí]
      牲畜与粮食。一说,草料。
  • 麦食[mài shí]
      即麦饭。
  • 朔食[shuò shí]
      古礼之一。帝王及贵族每月初一所备较平日丰盛的膳食。
  • 蠹食[dù shí]
      侵蚀。
  • 传食[chuán shí]
      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楚朝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清焦循《孟子正义》。
  • 时食[shí shí]
      四季应时的食品。
  • 猎食[liè shí]
      1.捕捉或寻找食物。 2.犹谋食。
  • 堂食[táng shí]
      1.唐时政事堂的公膳。据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故名。 2.泛指公署膳食。
  • 列食[liè shí]
      犹言列鼎而食。谓盛宴。
  • 蔬食[shū shí]
      1.指草木的果实。 2.粗食。以草菜为食。
  • 渔食[yú shí]
      1.侵夺,掠取。 2.指觅食。
  • 夹食[jiā shí]
      古棋戏。今民间仍有此戏﹐以围棋子为之。
  • 寸食[cùn shí]
      极少的食物。
  • 牟食[mù shí]
      1.不劳而食,多吃多占。 2.指不劳而食的人。
  • 足食[zú shí]
      1.食粮丰足。 2.足够吃,足够食用。
  • 转食[zhuǎn shí]
      1.运送粮食。 2.谓外出求食。
  • 吉食[jí shí]
      1.吉宴。 2.吉兆。食,指龟兆。
  • 绮食[qǐ shí]
      美盛的食品。
  • 饱食[bǎo shí]
      吃饱。 吃得饱,充分满足了需要量
  • 熟食[shú shí]
      1.煮熟的食物。 2.将食物煮熟而食。 3.寒食的别称。 多指已烹调的供出售的熟肉食
  • 闲食[xián shí]
      消闲的食品。
  • 法喜食[fǎ xǐ shí]
      指佛法。谓闻法欢喜,可以长养善根,增益慧命。
  • 蟊食[máo shí]
      比喻奸吏掠夺百姓财物。
  • 齧食[niè shí]
      侵蚀。 宋 苏洵《木假山记》:“而其激射啮食之餘,或髣髴於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
  • 嗟食[jiē shí]
      见“嗟来之食”。
  • 仆食[pú shí]
      传说能化为异类食人尸者。
  • 餔食[bū shí]
      1.饮食。 2.傍晩时吃饭。
  • 白食[bái shí]
      不付代价而得到的食物。
  • 锄食[chú shí]
      靠耕种为食。
  • 寒食[hán shí]
      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有的地区清明叫寒食。
  • 掩食[yǎn shí]
      遮盖之使发生亏蚀现象。
  • 馈食[kuì shí]
      1.献熟食。古代的天子诸侯每月朔朝庙的一种祭礼。 2.食物;熟食。
  • 飨食[xiǎng shí]
      1.飨礼和食礼。 2.举行飨食之礼。
  • 果食[guǒ shí]
      以油面糖蜜等制成的食品。
  • 鄙食[bǐ shí]
      周制,王城郊外四鄙之地,十里设“庐”,供行人饮食,称“鄙食”。
  • 匾食[biǎn shí]
      水饺。
  • 配食[pèi shí]
      祔祭;配享。
  • 乾食[qián shí]
      干粮。《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羹藜唅糗者”李善 注引 汉 服虔 曰:“糗,乾食也。”王安友《协作》:“天色已经快亮了,准备白天下湖干活的妇女们正在家里办干食。”
  • 工食[gōng shí]
      1.工匠﹑炊事等后勤人员。 2.工钱;工资。
  • 尝食[cháng shí]
      1.试辨食品的味道。 2.进食。
  • 嚼食[jiáo shí]
      1.犹吃喝。 2.咬食。
  • 吃偏食[chī piān shí]
      同等条件下吃得比别人好;特意给某人吃得好些;泛指特别优待、特殊待遇。如:学习越好,越给他吃偏食。
  • 蠶食[cán shí]
      “蚕食”一词,一直为史家所沿用,几乎成了秦灭六国的专用语,主要是因为它贴切生动地概括了强秦逐渐灭亡六国的历史情景。 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的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 余食[yú shí]
      1.剩馀的粮食。 2.犹饱食。
  • 鲜食[xiān shí]
      1.亦作“鱻食”。 2.鲜活的食品。指鸟兽﹑鱼鳖之类。 3.犹生食。 4.鲜美之食。
  • 荐食[jiàn shí]
      不断吞食;不断吞并。
  • 伴食[bàn shí]
      1.倍同进食。唐时朝会毕,宰相率百僚集尚书省都堂会食,后遂以指居宰辅之位而无所作为。 2.陪衬,虚设。
  • 序食[xù shí]
      按顺序进食。
  • 末食[mò shí]
      谓不以正业谋生。
  • 火食[huǒ shí]
      1.谓吃熟食。
      2.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
      3.举火煮饭。
      4.伙食,日常饭食。
  • 节食[jié shí]
      减少食量;节制饮食。 节制饮食
  • 资食[zī shí]
      资财和粮食。
  • 膳食[shàn shí]
      指日常进用的饭菜。 日常吃的饭菜提供膳食
  • 鷇食[kòu shí]
      小鸟刚生时,由母鸟哺育,不必亲自求食。 比喻无心而自足。
  • 天食[tiān shí]
      谓禀受于自然。
  • 牙盘食[yá pán shí]
      指珍馐。亦特指盛于牙盘中的祭品。
  • 廪食[lǐn shí]
      1.仓储的粮食。 2.公家供给口粮。 3.指公家供给的粮食。
  • 康食[kāng shí]
      足食。
  • 杀食[shā shí]
      减食。
  • 粢食[zī shí]
      古代祭祀时用的以黍﹑稷所作的饭食。
  • 赋食[fù shí]
      谓布散饮食。赋,通“敷”。
  • 安食[ān shí]
      谓安稳的生活。
  • 壹食[yī shí]
      聚在一起吃饭,会餐。
  • 啜食[chuò shí]
      犹言吃喝。
  • 戒食[jiè shí]
      约期共食;招宴。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杨伯峻注:“戒食,谓约期与之共食。”
  • 鼎食[dǐng shí]
      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 列鼎而食,吃饭时排列很多鼎。形容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钟鸣鼎食之家。——唐. 王勃《滕王阁序》
  • 鱼食[yú shí]
      1.鱼制的食品。汉 桓宽 《盐铁论·贫富》:“ 赵宣孟 之鱼食,甘於 智伯 之芻豢。”参见“ 鱼飱 ”。
  • 鸟食[niǎo shí]
      比喻被侵略和吞并的事物。
  • 捕食[bǔ shí]
      1.一个动物对另一个动物追捕进而食之。如:猫捕食歌鸲。2.捕捉相对较弱的动物以满足食欲。如:蜻蜓捕食蚊蝇。
  • 对食[duì shí]
      1.共同进餐。
  • 上食[shàng shí]
      献食。
  • 醎食[xián shí]
      方言。面糊裹菜肉的油炸食物。
  • 馔食[zhuàn shí]
      饮食。
  • 毛食[máo shí]
      1.无食。 2.旧称衣食无着而在有钱人手下帮闲的食客。
  • 游食[yóu shí]
      1.游手好闲,不劳而食。 2.谓居处不定,到处谋食。 3.指居无定处,四处谋食的人。 不务农而食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
  • 推食[tuī shí]
      见“推食解衣”。
  • 强食[qiáng shí]
      饮食过量。

食[shí]字的成语

  • 衣食之谋[yī shí zhī móu]
      维持生活的谋划。
  • 吃白食[chī bái shí]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自己现在在家吃白饭,又不好跟妈妈要钱
  • 丰衣美食[fēng yī měi shí]
      丰厚的衣服,美味的食品。
  • 食玉炊桂[shí yù chuī guì]
      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 昌亭旅食[chāng tíng lǚ shí]
      寄食南昌亭长处。借指寄人篱下。
  • 东食西宿[dōng shí xī sù]
      比喻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处都要。
  • 敬事后食[jìng shì hòu shí]
      指凡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后才能享受俸禄。
  • 燕子衔食[yàn zǐ xián shí]
      比喻育子之艰辛。
  • 食指浩繁[shí zhǐ hào fán]
      食指:手的第二指。古时以手指计人口,从此指家庭人口。比喻家庭人口很多。
  • 衣食父母[yī shí fù mǔ]
      踏入社会都靠父母提供。指生活所依赖的人。 指供给衣食的人。也比喻仰赖以生活的人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元曲选.窦娥冤》
  • 赋食行水[fù shí xíng shuǐ]
      赋:给与;行:奉,酌酒或水敬奉客人。送饭送水。
  • 日月交食[rì yuè jiāo shí]
      指日蚀和月蚀;比喻彼此争斗,做了冤家对头。
  • 食宿相兼[shí sù xiāng jiān]
      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 嗟来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 月盈则食[yuè yíng zé shí]
      盈:满;食:通“蚀”,缺。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 耳食不化[ěr shí bù huà]
      指没有经过思考,轻信听来的话。
  • 饥不择食[jī bù zé shí]
      择:挑拣。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由于饥饿,顾不上挑选食物。比喻情况紧急时,顾不上考虑选择
  • 食骨在喉[shí gǔ zài hóu]
      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
  • 鹰挚狼食[yīng zhì láng shí]
      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 吹箎乞食[chuī chí qǐ shí]
      箎:古时的一种乐器;乞:乞讨。吹着箎向人乞讨。指在街头行乞。
  • 去食存信[qù shí cún xìn]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 饮食起居[yǐn shí qǐ jū]
      指人的日常生活。
  • 龙口夺食[lóng kǒu duó shí]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 狂饮暴食[kuáng yǐn bào shí]
      狂:纵情任性。大吃大喝。 大吃大喝放纵的狂饮暴食加剧了他的病情
  • 衣食饭碗[yī shí fàn wǎn]
      比喻赖以生存的职业或技能等。
  • 鲜衣好食[xiān yī hǎo shí]
      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
  • 鹑居鷇食[chún jū kòu shí]
      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象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 盗食致饱[dào shí zhì bǎo]
      比喻以不正当手段获益。
  • 甘食好衣[gān shí hǎo yī]
      甘:甜。指吃穿都是好的。形容生活奢华。
  • 草衣木食[cǎo yī mù shí]
      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生活清苦。
  • 嗛嗛之食[qiān qiān zhī shí]
      嗛嗛:微小。指很少的一点食物。
  • 食日万钱[shí rì wàn qián]
      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
  • 焚枯食淡[fén kū shí dàn]
      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
  • 衣单食薄[yī dān shí bó]
      衣裳单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
  • 丰衣足食[fēng yī zú shí]
      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服饰丰厚,食物充足。形容生活宽裕
  • 袭衣兼食[xí yī jiān shí]
      成套衣服,多盘菜肴。指生活优裕。
  • 食言而肥[shí yán ér féi]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 摇尾求食[yáo wěi qiú shí]
      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
  • 辍食吐哺[chuò shí tǔ bǔ]
      辍:停止;哺:口中的食物。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谓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史记.留侯世家》
  • 缺衣无食[quē yī wú shí]
      缺乏衣食。形容非常贫困。
  • 列鼎而食[liè dǐng ér shí]
      列:陈列;食:吃。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 因噎废食[yīn yē fèi shí]
      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因吃饭噎住而索性不吃,引申为怕出麻烦而不敢去做 若是后人 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是因噎废食了么?——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鸟为食亡[niǎo wéi shí wáng]
      鸟儿为了吃食而死。比喻人为了名利而丧失生命。
  • 足食足兵[zú shí zú bīng]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 钟鸣鼎食[zhōng míng dǐng shí]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 缺衣少食[quē yī shǎo shí]
      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缺乏衣食。喻贫困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明. 李贽《复李渐老书》
  • 食淡衣粗[shí dàn yī cū]
      吃清淡食物,穿粗布衣服。形容生活朴素。
  • 猛虎扑食[měng hǔ pū shí]
      老虎扑向食物。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 豕食丐衣[shǐ shí gài yī]
      吃猪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极其贫困。
  • 井渫不食[jǐng xiè bù shí]
      指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
  • 不食马肝[bù shí mǎ gān]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 衣食不周[yī shí bù zhōu]
      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 粝粢之食[lì zī zhī shí]
      粝:粗米;粢:稻饼。粗糙的饭食。
  • 蔬食布衣[shū shí bù yī]
      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恶衣薄食[è yī bó shí]
      衣:衣服;薄:淡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 终食之间[zhōng shí zhī jiān]
      终:完成。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很短。
  • 凤食鸾栖[fèng shí luán qī]
      鸾凤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比喻高位或帝位。
  • 鼷鼠食牛[xī shǔ shí niú]
      鼷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咬人及牛马时不易被发现,被咬者毫无感觉,所咬伤口即成疮。鼷鼠咬牛。比喻暗中害人。
  • 箪食壶浆[dān shí hú jiāng]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老百姓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孟子.梁惠王上》
  • 事烦食少[shì fán shí shǎo]
      每日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可吃饭很少。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 狼餐虎食[láng cān hǔ shí]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 雕盘绮食[diāo pán qǐ shí]
      精美的器皿及食物。
  • 菲食卑宫[fěi shí bēi gōng]
      菲:微薄;卑:低。饮食菲薄,宫室简陋。指不讲究享受,励精图治。
  • 足兵足食[zú bīng zú shí]
      粮食、军备充足。
  • 食不下咽[shí bù xià yàn]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食物在嘴里但咽不下去。形容心中忧烦不安、不思饮食
  • 食指众多[shí zhǐ zhòng duō]
      食指:比喻家庭人口。家庭人口多。
  • 食指大动[shí zhǐ dà dòng]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 疏食饮水[shū shí yǐn shuǐ]
      指粗饭淡汤,饮食简单。
  • 反哺衔食[fǎn bǔ xián shí]
      反哺:乌雏长大后,衔食哺母乌。小乌又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恩情。
  • 粝食粗餐[lì shí cū cān]
      粝:粗米;餐:饭食。指食物粗糙。
  • 吹箫乞食[chuī xiāo qǐ shí]
      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 背惠食言[bèi huì shí yán]
      指忘恩失信。
  • 灭此朝食[miè cǐ zhāo shí]
      朝食:吃早饭。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 食子徇君[shí zǐ xùn jūn]
      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 生众食寡[shēng zhòng shí guǎ]
      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
  • 因噎去食[yīn yē qù shí]
      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 靡衣偷食[mǐ yī tōu shí]
      靡:华丽;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 且食蛤蜊[qiě shí há lì]
      指姑且置之不问。
  • 一食三起[yī shí sān qǐ]
      原指周公旦勤于接待来客,吃饭时,三次吐出食物急于迎客。形容殷勤待士。
  • 率兽食人[shuài shòu shí rén]
      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 寝食俱废[qǐn shí jù fèi]
      觉也不睡,饭也顾不上吃。比喻极其焦虑不安,或学习、工作极其紧张。
  • 尺板斗食[chǐ bǎn dòu shí]
      旧时形容小官位低禄少。
  • 鸡栖凤食[jī qī fèng shí]
      栖:栖身,居住。凤凰在鸡住的地方吃食。比喻尊居高位的人陷入困境,与位卑者同处共食。
  • 发愤忘食[fā fèn wàng shí]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 食鱼遇鲭[shí yú yù qīng]
      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 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 侯服玉食[hóu fú yù shí]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 食不知味[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 扼吭夺食[è háng duó shí]
      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 不食烟火[bù shí yān huǒ]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 气食全牛[qì shí quán niú]
      能吃下一头牛的气慨。形容人的气魄非凡。
  • 食不求甘[shí bù qiú gān]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俭朴。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俭朴
  • 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
      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 唯食忘忧[wéi shí wàng yōu]
      食:吃饭;忧:忧愁。人生要经历许多愁苦,只有在吃饭时可以暂时忘却。
  • 曝背食芹[pù bèi shí qín]
      谦言微薄之献。
  • 饥不暇食[jī bù xiá shí]
      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
  • 强食靡角[qiǎng shí mí jiǎo]
      指饱食而角力求胜。
  • 道听耳食[dào tīng ěr shí]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 击钟鼎食[jī zhōng dǐng shí]
      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 赘食太仓[zhuì shí tài cāng]
      指无功受禄。
  • 啜食吐哺[chuò shí tǔ bǔ]
      辍:中止,停止。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 退食从容[tuì shí cóng róng]
      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 美衣玉食[měi yī yù shí]
      形容衣食奢华。
  • 衣食住行[yī shí zhù xíng]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穿衣,吃饭,住宿,行路。泛指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 嗷嗷待食[áo áo dài shí]
      嗷嗷:哀鸣声;待:等待;食:喂养。迫于饥饿而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灾民受饥饿,处于困境等待援助。
  • 衣食所安[yī shí suǒ ān]
      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 食藿悬鹑[shí huò xuán chún]
      指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 衣丰食足[yī fēng shí zú]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食指繁多[shí zhǐ fán duō]
      食指:手的第二指。古时以手指计人口,从此指家庭人口。比喻家庭人口很多。
  • 一瓜共食[yī guā gòng shí]
      与将士同吃一个瓜。指与将士同甘共苦。
  • 晚食当肉[wǎn shí dàng ròu]
      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 衣租食税[yì zū shí shuì]
      租、税: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 狗彘不食[gǒu zhì bù shí]
      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猪狗都不吃。形容人的品格极其卑劣,连贪吃的猪狗都不闻臭汪精卫、 陈璧君则作了狗彘不食、遗臭万年的无耻汉奸。—— 吴玉章《辛亥革命》
  • 蚕食鲸吞[cán shí jīng tūn]
      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 箪食豆羹[dān shí dòu gēng]
      箪:盛饭用的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一箪饭食,一豆羹汤。形容食物很少。也比喻小利。
  • 并日而食[bìng rì ér shí]
      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隔几天才能吃一天的饭,形容生活窘困之极
  • 哀梨蒸食[āi lí zhēng shí]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 肉食者鄙[ròu shí zhě bǐ]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 八珍玉食[bā zhēn yù shí]
      泛指精美的肴馔。
  • 衣帛食肉[yì bó shí ròu]
      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 不知寝食[bù zhī qǐn shí]
      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 食肉寝皮[shí ròu qǐn pí]
      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吃其肉,寝其皮。形容仇恨极深 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其皮矣。——《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狂人日记》
  • 帮虎吃食[bāng hǔ chī shí]
      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 食无求饱[shí wú qiú bǎo]
      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 卑宫菲食[bēi gōng fěi shí]
      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 易子而食[yì zǐ ér shí]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 伴食宰相[bàn shí zǎi xiàng]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 生寡食众[shēng guǎ shí zhòng]
      形容生产的少,消费的多。
  • 暖衣饱食[nuǎn yī bǎo shí]
      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 余食赘行[yú shí zhuì xíng]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 菲衣恶食[fěi yī è shí]
      菲:微,薄。简单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食甘寝宁[shí gān qǐn níng]
      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 食前方丈[shí qián fāng zhàng]
      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吃饭时面前的食物占据了一丈见方的地方,极言食物的丰盛,形容生活的奢侈
  • 弱肉强食[ruò ròu qiáng shí]
      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能脱焉。弱之肉强之食。——唐.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 食毛践土[shí máo jiàn tǔ]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 口多食寡[kǒu duō shí guǎ]
      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 节食缩衣[jié shí suō yī]
      节、缩:节省。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省吃省穿,泛指极度俭缩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邹韬奋《经历》
  • 宵衣旰食[xiāo yī gàn shí]
      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形容工作繁忙而勤勉 宵衣旰食,忧六宫之未安;寒心销志,惧一物之失所。——唐. 李世民《命皇太子监国诏》
  • 锦衣玉食[jǐn yī yù shí]
      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华美的衣服,珍异的食品。形容豪奢的生活
  • 耳食之言[ěr shí zhī yán]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 饮食男女[yǐn shí nán nǚ]
      饮食:食欲;男女:性欲。儒家的观点,泛指人的本性。
  • 食亲财黑[shí qīn cái hēi]
      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 伴食中书[bàn shí zhōng shū]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 斋居蔬食[zhāi jū shū shí]
      斋居:家居,闲居;蔬食:粗食,素食。闲居在家,粗茶淡饭。形容生活俭朴。
  • 虎不食儿[hǔ bù shí ér]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 食为民天[shí wéi mín tiān]
      指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 衣单食缺[yī dān shí quē]
      衣裳单薄,食物缺少。形容生活困苦。
  • 食古不化[shí gǔ bù huà]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指学了古代的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清. 陈撰《玉儿山房画外录》载 恽向《题自作画册》我们这位朱老伯一辈子就是误 在这经书上头,以至到如今,还是食古不化。——《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
  • 布衣疏食[bù yī shū shí]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觅衣求食[mì yī qiú shí]
      寻找吃的和穿的。指谋生。
  • 少衣缺食[shǎo yī quē shí]
      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 系而不食[xì ér bù shí]
      系:结。光挂着却不吃。指中看不中吃的东西。
  • 西食东眠[xī shí dōng mián]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 同盘而食[tóng pán ér shí]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 褕衣甘食[yú yī gān shí]
      褕衣:美衣。穿漂亮衣服,吃美味食品。
  • 不劳而食[bù láo ér shí]
      食:吃。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 旰食之劳[gàn shí zhī láo]
      天色已晚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 食饥息劳[shí jī xī láo]
      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 饱食终日[bǎo shí zhōng rì]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了饭,什么都不想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 自食其言[zì shí qí yán]
      指说了话不算数。 自己说出的话不算数。比喻不守信用
  • 恶衣恶食[è yī è shí]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朝趁暮食[zhāo chèn mù shí]
      白天挣了钱,晚上才有饭吃。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 鸡鹜争食[jī wù zhēng shí]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 鸣野食苹[míng yě shí píng]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 食马留肝[shí mǎ liú gān]
      后反用其义,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 菲食薄衣[fěi shí bó yī]
      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俭朴。 菲:微;薄。简单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其中有可以率先卿士,菲食薄衣,请自孤始。——《梁书.武帝纪上》
  • 食不累味[shí bù lèi wèi]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 凿饮耕食[záo yǐn gēng shí]
      指百姓乐业,天下太平。
  • 退食自公[tuì shí zì gōng]
      减膳以示节俭。指操守廉洁。
  • 足衣足食[zú yī zú shí]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 食不求饱[shí bù qiú bǎo]
      吃饭不要求吃得很饱。
  • 盛食厉兵[shèng shí lì bīng]
      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 酒食地狱[jiǔ shí dì yù]
      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 虎口夺食[hǔ kǒu duó shí]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 攻苦食淡[gōng kǔ shí dàn]
      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 食少事烦[shí shǎo shì fán]
      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 食不充口[shí bù chōng kǒu]
      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同“食不糊口”。
  • 日旰忘食[rì gàn wàng shí]
      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 衣丰食饱[yī fēng shí bǎo]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自食其果[zì shí qí guǒ]
      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指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坏的后果
  • 肆口而食[sì kǒu ér shí]
      随意而吃。比喻一点也不拘束。
  • 望屋而食[wàng wū ér shí]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 不遑暇食[bù huáng xiá shí]
      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
  • 酒食征逐[jiǔ shí zhēng zhú]
      征:召唤;逐:追随。指酒肉朋友以吃喝交往。
  • 自食其力[zì shí qí lì]
      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 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离开这个国家…在英国自食其力
  • 一食万钱[yī shí wàn qián]
      一顿饭要花掉很多钱。形容生活奢侈。
  • 节衣缩食[jié yī suō shí]
      节、缩:节省。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 壸浆箪食[kǔn jiāng dān shí]
      原指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 量腹而食[liàng fù ér shí]
      形容自己加以节制。
  • 不食之地[bù shí zhī dì]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 解衣推食[jiě yī tuī shí]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别人穿,把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形容对别人极为关怀在艰苦环境里,大家解衣推食,互相照顾
  • 暴饮暴食[bào yǐn bào shí]
      又猛又急地大量吃喝,使身体失调。 又猛又急地大量吃喝,使身体失调
  • 食辨劳薪[shí biàn láo xīn]
      形容见识卓越。
  • 食古如鲠[shí gǔ rú gěng]
      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 逶迤退食[wēi yí tuì shí]
      从容谦退,公正廉洁。
  • 食荼卧棘[shí tú wò jí]
      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

食[shí]字在开头的词语

  • 食角[shí jiǎo]
      1.《春秋·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效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及免牛。”后世诗文中常用作赋牛的典故。唐 黄滔《误笔牛赋》:“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鼠鬚尚对,遥怀食角之因。”唐 陈仲师《土牛赋》:“质美埏埴,巧逾覆簣,那虞食角之患,寧假荧蹄之异。”
  • 食人[shí rén]
      1.侍候人。 2.供人食用。
  • 食店[shí diàn]
      饮食店;点心店。
  • 食不裹腹[shí bù guǒ fù]
      果:饱足。吃不饱肚子。 果:饱足。吃不饱肚子
  • 食坐[shí zuò]
      进餐时的座位。
  • 食味[shí wèi]
      品尝滋味,吃食物。
  • 食药鹿[shí yào lù]
      兽名。
  • 食淡[shí dàn]
      1.淡食,菜里不放盐。 2.饮食清淡。
  • 食货[shí huò]
      1.古代用以称国家财政经济。语出《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孙星衍疏:“《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穀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东观汉记·马援传》:“富民之本,在於食货。”严复《有如三保》:“既通矣,则中外食货,犹水互注,必趋於平,又无疑也。”
  • 食格[shí gé]
      古时用作食具的一种木盘。
  • 食重[shí zhòng]
      指装载粮食等的辎重车。
  • 食力[shí lì]
      1.靠劳动生活。 2.指靠劳动生活的人。 3.靠租税生活。 4.粮食和人力。 5.指腹中有食物而产生的气力。
  • 食国[shí guó]
      享受国家的俸禄。
  • 食欲[shí yù]
      人进食的要求。 指人进食的欲望增进食欲
  • 食监[shí jiān]
      1.监督膳食制作的官员。 2.汉代陵园所设官名。掌晦望时节祭祀。
  • 食跖[shí zhí]
      1.比喻善学而知识渊博。语出《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鷄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高诱注:“跖,鷄足踵。喻学者取道众多,然后优也。”唐骆宾王《上梁明府启》:“若乃博闻强记,辨晋国之黄熊;将圣多能,识吴门之白马。言泉漱迥,惊瀑布以飞澜;文江澹虚,涵濯锦而翻浪。於是功超食跖,位典烹鲜。”
  • 食税[shí shuì]
      谓享受税赋;靠赋税而生活。
  • 食无肝[shí wú gān]
      《东观汉记.闵贡传》:“闵仲叔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日买一片猪肝,屠者或不肯为断。安邑令候之,问诸子何饭食,对曰:‘但食猪肝,屠者或不肯与之。’令出勑市吏,后买辄得。仲叔怪问之,其子道状,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沛。”后遂用作典故﹐以“食无肝”形容士人清廉自爱。
  • 食玉[shí yù]
      饰玉的食器。一说为服食玉屑。
  • 食莽[shí mǎng]
      吃杂草。
  • 食啖[shí dàn]
      吃。
  • 食葚[shí shèn]
      1.亦作“食椹”。 2.比喻受人恩惠。语本《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毛传:“黮﹐桑实也。”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
  • 食萍[shí píng]
      见“食苹”。
  • 食卓[shí zhuó]
      见“食桌”。
  • 食干[shí gàn]
      谓享受干禄。
  • 食爵[shí jué]
      谓按爵位高低供给。
  • 食饭[shí fàn]
      饭食。
  • 食车[shí chē]
      献食品之车。语本《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八月,壬寅,上行幸 江都 ……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轝。”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南京贡船》:“孝宗 圣德,軫念邮传,自节口腹至此,以视 大业 之责食车,天宝 之贡荔子,不亦霄壤哉。”
  • 食钱[shí qián]
      1.粮食与钱财。汉 袁康《越绝书·计倪内经》:“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
  • 食藏[shí cáng]
      储藏食物的器具。
  • 食匕[shí bǐ]
      饭匙。借指一匙饭﹐谓菲薄的饮食。
  • 食礼[shí lǐ]
      古代宴请之礼的一种。
  • 食蚁兽[shí yǐ shòu]
      哺乳动物。大的约四尺长,小的二尺左右,舌头细长,能伸出口外,舔食蚂蚁和其他昆虫。产南美洲热带地方。
  • 食饵[shí ěr]
      1.吃糕饼。
  • 食饟[shí xiǎng]
      供给军需粮饷。
  • 食蛤蜊[shí gé lì]
      亦作“食蛤梨”。
  • 食櫑[shí léi]
      见“食罍”。
  • 食髓知味[shí suǐ zhī wèi]
      作定语、状语;含贬义;原义骨髓的味道很好,吃下去很美味,之后还想再次尝试。指经历过一次之后,还想要再次尝试。
  • 食奉[shí fèng]
      见“食俸”。
  • 食生[shí shēng]
      见“食生不化”。
  • 食伤[shí shāng]
      中医病名。伤食。比喻食过量而郁积不化。
  • 食品污染[shí pǐn wū rǎn]
      因受污染而影响食品的食用价值与商品价值的现象。主要的污染物是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真菌毒素、农药、有毒重金属等。常见的形式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造成中毒死亡。
  • 食床[shí chuáng]
      食桌。
  • 食鹿糕[shí lù gāo]
      见“食禄糕”。
  • 食谷[shí gǔ]
      1.享受俸禄。
  • 食盐[shí yán]
      1.吃盐。 2.无机化合物。成分是氯化钠。无色或白色结晶体,呈粒状或块状,味咸,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并可供药用和工业用。 由氯化钠组成的一种无色或白色的结晶状化合物NaC1,有咸味,用于烹调和工业
  • 食禄糕[shí lù gāo]
      1.亦作“食鹿糕”。 2.重阳节民间用米粉﹑面粉蒸成的糕。
  • 食路[shí lù]
      谋生之路。
  • 食筯[shí zhù]
      见“食箸”。
  • 食言[shí yán]
      1.言已出而又吞没之。谓言而无信。
  • 食利[shí lì]
      1.获利;受益。 2.特指取得利润或钱财。
  • 食客[shí kè]
      古代寄身于豪门权贵家为主人谋划办事的人:食客三千人。
  • 食茶[shí chá]
      宋代百姓向主管机关购买的供日常饮用的茶叶。
  • 食禄[shí lù]
      享受俸禄:居位食禄。
  • 食贡[shí gòng]
      靠臣属贡纳的租赋物品而生活。
  • 食堂[shí táng]
      1.旧时寺院或公堂中的会食之所。 2.指机关﹑团体等供应本单位成员用膳之所。 3.泛指经营和管理公共伙食的机构。 4.饭馆。
  • 食例[shí lì]
      被吃的行例。
  • 食蘗[shí bò]
      见“食檗”。
  • 食器[shí qì]
      盛食物的器具。
  • 食肠[shí cháng]
      1.指胃。亦指食量。 2.指胃口。 3.比喻对事物的欲望。
  • 食白[shí bái]
      谓吃杨梅。语出宋苏轼《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王十朋集注:“《杭州图经》云:杨梅坞在南山近瑞峰﹐杨梅尤盛﹐有红白二种﹐今杭人呼白者为圣僧梅。”
  • 食齧[shí niè]
      咬食,咬啮。《释名·释天》:“霓,啮也。其体断絶,见於非时。此灾气也,伤害於物,如有所食啮也。”唐 柳宗元《天说》:“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
  • 食职[shí zhí]
      靠职务所得而生活。
  • 食既[shí jì]
      日全食或月全食过程中,月亮阴影与太阳圆面或地球阴影与月亮圆面第一次内切时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亦指食尽发生的时刻。食既发生在初亏之后。食﹐通“蚀”。语出《左传.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 食蚓仲[shí yǐn zhòng]
      战国齐人陈仲子的别称。其兄食禄万钟。陈仲子以为不义之禄,不享用,而另居于于陵,身自织屦,妻辟纑,以劳动所得易衣食之资。曾三日无食,眼花耳聋,见井上有虫食过大半之李﹐匍匐往食。时人以为廉士。孟子则谓:“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见《孟子.滕文公下》。
  • 食槽[shí cáo]
      1.犹伏枥。 2.喂牲口时贮饲料的器具。
  • 食具[shí jù]
      1.谓膳食已经具备。 2.指饮食用的器具。 吃饭的用具,如碗、筷、杯、盘等
  • 食气[shí qì]
      1.指鬼神享用祭品的气味。 2.食物的气味。 3.服食空气或芝兰之气。道家养生之一法。
  • 食饮[shí yǐn]
      shí yǐn,既指指酒和肴馔,又有吃喝的意思。
  • 食芹[shí qín]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后以“食芹”为谦词,表示自己位卑识浅,虽效忠君上,但贡献微薄,不足当意。唐韩愈《归彭城》诗:“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宋真德秀《进表》:“伏以汗竹虽廑﹐何补圣经之奥;食芹欲献﹐误蒙天语之温。”亦用作虽处境贫困仍不忘君上的典故。
  • 食籍[shí jí]
      迷信传说阴间记载每人一生所享用食禄的簿籍。
  • 食谱[shí pǔ]
      1.介绍菜肴等制作方法的书。
  • 食称[shí chēng]
      粮食与人口相称。指百姓不缺口粮。《管子.轻重乙》:“泉雨五尺﹐其君必辱。食称之国必亡。待五谷者众也。”马非百新诠:“食称之国﹐谓其国所产之五谷与其国人口之多寡相当。”一说靠称贷而食。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曰:“称﹐谓称贷﹐言国恃称时贷而食﹐其国必亡也。”
  • 食医[shí yī]
      周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
  • 食加[shí jiā]
      靠大夫的加田收入而生活。
  • 食酒[shí jiǔ]
      饮酒;多饮。
  • 食道[shí dào]
      食管。
  • 食妖[shí yāo]
      指鸦片烟。清末,国人视外人为妖,遂以外来毒品鸦片烟为食中之妖。
  • 食肉相[shí ròu xiāng]
      封侯的骨相。语出《后汉书.班超传》:“﹝超﹞行诣相者……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封侯相也。’”
  • 食胶虫[shí jiāo chóng]
      食松脂的虫。
  • 食间[shí jiān]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即所谓尸)一食九饭的时间。
  • 食风[shí fēng]
      方言。 兜风。 清 黄遵宪 《不忍池晚游诗》:“银鞍并坐妮妮语,马不嘶风人食风。” 钱仲联 笺注:“ 粤 人以御车兜风为吃风,吃俗字,此以食代之耳。”
  • 食忌[shí jì]
      忌口;忌食。
  • 食蛤梨[shí gé lí]
      见“食蛤蜊”。
  • 食箸[shí zhù]
      1.亦作“食筯”。 2.筷子。
  • 食性[shí xìng]
      1.对食物的好恶习性。 2.今指动物吃食料的习性。以动物为食的叫肉食性﹐以植物为食的叫草食性﹐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叫杂食性。
  • 食日[shí rì]
      指拂晓。
  • 食蹠[shí zhí]
      比喻积聚小善而成大善。
  • 食案[shí àn]
      1.亦作“食桉”。 2.餐桌。 3.进饭菜用的木盘。
  • 食子[shí zǐ]
      1.战国时,魏将乐羊为表示忠于魏国,而忍心吃了中山国烹其子所做的羹。事载《战国策.魏策三》﹑《中山策》﹑《韩非子.说林上》。 2.混饭吃的人。 3.方言。食物。
  • 食单[shí dān]
      1.铺地供摆食品进行野餐的布单子。 2.食谱;菜单。
  • 食粮[shí liáng]
      1.吃的粮食,如谷物、豆类和薯类等。2.比喻其他赖以生存或必不可少的东西。3.吃公家发给的粮食。 指供食用的粮食,也用于比喻某种不可缺少的东西煤是工业的食粮
  • 食料[shí liào]
      用作食物的原料。如粮食﹑蛋品﹑鱼﹑肉等。 带有食物价值的一种物质,如在加工前或加工后作为食物的原料
  • 食糟[shí zāo]
      可以腌制食品的糟。
  • 食实封[shí shí fēng]
      谓受封爵并可实际享用其封户租赋。
  • 食用[shí yòng]
      1.吃的和用的。 2.吃,喝。 3.做食物用。 4.可以吃的。 可作人的食物的食用油
  • 食心虫[shí xīn chóng]
      鳞翅目幼虫的总称。以钻入内部蛀食桃﹑梨﹑苹果﹑花红﹑梅﹑李等果实及豆粒得名。是果树或豆类作物的害虫。
  • 食油[shí yóu]
      供食用的油。如菜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 供食用或烹饪用的油,如芝麻油、豆油、菜油、花生油等
  • 食天[shí tiān]
      比喻人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事物。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 食嗓[shí sǎng]
      指食管。
  • 食醯[shí xī]
      昆虫名。 指酒瓮里的蠛蠓。《庄子·至乐》:“斯弥为食醯。” 成玄英 疏:“酢瓮中蠛蠓,亦为醯鸡也。”
  • 食蓱[shí píng]
      见“食苹”。
  • 食茱萸[shí zhū yú]
      果木名。又称欓子。落叶乔木。有刺,果实红色,味辛辣,可用作调味品,又可入药。
  • 食肆[shí sì]
      饮食店。
  • 食物链[shí wù liàn]
      乙种生物吃甲种生物,丙种生物吃乙种生物,丁种生物又吃丙种生物……这种一连串的食与被食的关系,叫做“食物链”。草食动物吃緑色植物,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是最基本的食物链。也叫营养链。
  • 食量[shí liàng]
      饭量。
  • 食耗[shí hào]
      指日用开销。
  • 食贫[shí pín]
      过贫困的生活。
  • 食疗[shí liáo]
      中医指用食物对疾病进行治疗或调理。
  • 食雁[shí yàn]
      见“食鴈”。
  • 食竹[shí zhú]
      指鼠。
  • 食食[shí shí]
      1.吃饭。
  • 食啗[shí dàn]
      吃。《仪礼·特牲馈食礼》“举肺脊以授尸”汉 郑玄 注:“肺,气之主也。脊,正体之贵者。先食啗之,所以导食通气也。”宋 苏轼《渔樵闲话》下篇:“某等性命既为虎之所食啗,固当附心刻志以报寃。”
  • 食糖[shí táng]
      食用的糖,如白糖﹑红糖等。 食用的糖,如白糖、红糖
  • 食邑[shí yì]
      即“采邑”
  • 食柏[shí bǎi]
      1.服食柏树叶实。传说可以延年成仙。《太平御览》卷九五四引汉刘向《列仙传》:“赤须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又《太平广记》卷三五引《化源记》:柏叶仙人田鸾求长生术﹐入华山﹐“见黄冠自山而出。鸾遂礼谒﹐祈问隐诀。黄冠举头指柏树示之曰﹕‘此即长生药也。’”田鸾乃取柏叶晒干为末服之。隐居于嵩阳﹐活至一百二十三岁﹐“无疾而终﹐颜色不改﹐盖尸解也。”“临终异香满室﹐空中闻音乐声﹐及造仙都赴仙约耳。”后遂以“食柏”表示修仙学道者的生活。 2.指柏树。
  • 食陈[shí chén]
      1.吃陈粮。
  • 食结[shí jié]
      积食,吃了食物不消化。
  • 食甚[shí shèn]
      日偏食或月偏食过程中,太阳被月亮遮盖最多或月亮被地球阴影遮盖最多时,两者的位置关系;日全食或月全食过程中,太阳被月亮全部遮盖或月亮完全走进地球阴影里而两个中心距离最近时,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亦指发生上述位置关系的时刻。食甚发生在食既之后。食,通“蚀”。
  • 食管[shí guǎn]
      人和动物连接咽头和胃的管状器官。食物经口腔从咽头进入食管,管壁肌肉收缩时可将食物送到胃里。
  • 食馈[shí kuì]
      谓供给生活所需。《晏子春秋·杂上二九》:“高纠 事 晏子 而见逐,高纠 曰:‘臣事夫子三年,无得,而卒见逐,其説何也?’晏子 曰:‘婴 之家俗有三,而子无一焉。’纠 曰:‘可得闻乎?’晏子 曰:‘……此三者,婴 之家俗,今子是无一焉。故 婴 非特食餽之长也,是以辞。’”吴则虞 集释引 苏时学 曰:“案言授餐於我,而无所裨益,是以我为供具饮食之人也。”
  • 食苹[shí píng]
      1.亦作“食萍”﹑“食蓱”。指天子宴群臣嘉宾。亦指参加天子宴贤臣的宴会。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
  • 食品[shí pǐn]
      可直接经口摄食的食物。包括可生食的和经加工后方可食用的食物。有时也泛指食物。 可以供人食用的东西罐头食品食品工业
  • 食焄[shí hūn]
      见“食荤”。
  • 食土[shí tǔ]
      1.种粮食的田地。 2.享受封邑的租税。 3.吃泥土,栖息于土中。
  • 食噉[shí dàn]
      吃。
  • 食物[shí wù]
      1.吃的和其他东西。 2.偏指吃的东西。 3.吃粮食等。 可供食用的东西食物和水是人们每天的必需品
  • 食田[shí tián]
      食若干田亩的租税;靠田地的租税生活。
  • 食变星[shí biàn xīng]
      变星的一种,光度变化很有规则。变光的原因不是星体本身光度在变化而是两题星互相遮掩所致。
  • 食工[shí gōng]
      厨工。
  • 食衣住行[shí yī zhù xíng]
      人类生活维持所必需的饮食、穿衣、起居和出行,属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特征。
  • 食蛊[shí gǔ]
      吃谷中所生虫。比喻贪女色。
  • 食积[shí jī]
      病名。中医指吃食物过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的病。
  • 食蹯[shí fán]
      谓叛臣举兵刻不容缓地诛杀君主。 语本《左传·文公元年》:“冬十月,﹝ 楚 大子商臣 ﹞以宫甲围 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縊。”《北史·宇文述云定兴等传论》:“率羣不逞,职为乱阶,拔本塞原,裂冠毁冕。衅深指鹿,事切食蹯。”
  • 食苹鹿[shí píng lù]
      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的人。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食牀[shí chuáng]
      食桌。前蜀 杜光庭《录异记·异龟》:“唐 有贾客维舟 汴河 上,获一巨龟。於灶火上煨之。是夕,偶忘出之。明日取视,皮壳已燋矣。拂拭去灰,置於食牀上,欲以助餐。”宋 洪迈《夷坚丙志·鳖逐人》:“相逐愈急,窘甚,跳登食牀,鳖竞缘四脚而上。”
  • 食囊[shí náng]
      指牛胃。
  • 食羹[shí gēng]
      指羹汤一类食物。

食[yì]字在结尾的词语

  • 大食[dà yì]
      1.波斯语T?zī(Tay)或T?jīk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唐以来﹐我国用以称阿拉伯帝国。 2.我国古代对南海某一地之称。

食[sì]字的成语

  •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 而颜渊箪食瓢饮,在于陋巷。——《汉书.货殖传》
  • 毋食马肝[wú sì mǎ gān]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 箪食与饿[dān sì yǔ è]
      与:给与。用箪盛饭给与饥饿的人。

食[sì]字在开头的词语

  • 食祭[sì jì]
      古礼,饮食前以少量酒食祭献先代。
  • 食养[sì yǎng]
      供给生活所需。
  • 食官令[sì guān lìng]
      汉代陵园所设官名。掌晦望时节祭祀。
  • 食马[sì mǎ]
      1.供作肉食的马。《穆天子传》卷二:“因献食马三百,牛羊三千。”郭璞 注:“食马,可以供厨膳者。”
  • 食官[sì guān]
      1.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2.谓侵害官府,贪污。食,通“蚀”。
  • 食母[sì mǔ]
      谓守道,用道。
  • 食士[sì shì]
      1.给士卒吃饭。 2.养育士子。

食[sì]字在中间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