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乘机要挟清政府交出军政大权;就任清内阁总理大臣后,又软硬兼施,诱胁革命方面妥协,觊觎全国政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积极给以配合。由英驻汉口领事出面“调停”,首先与革命方面达成武汉地区的停战协议。革命党人对袁存有一定幻想,希望他能倒戈北向,正在汉口开会的各省都督代表会议议决与袁世凯进行议和谈判。1911年12月18日(宣统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革命方面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举行谈判, 是为“南北议和”。议和开始, 英、美、法、俄、日、德等国驻上海总领事就照会双方代表,声言若战争持续下去,“将使外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重大的危险”,要求尽快达成协议,停止冲突,实际上是为袁张目,威胁革命方面向袁妥协。在正式的和谈中,双方就采用共和或君宪的政体问题相持不下,争论激烈,而实质性的谈判却在会外进行。钻进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拥袁为己任,压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在内外胁迫下,革命派作出让步,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虽曾致电袁世凯表示“暂时承乏,虚位以待”,但袁仍恐诺言不能兑现,立即破坏和谈,对南方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帝国主义也公然指责议和破裂革命方面“实尸其咎”。立宪派等更加紧活动制造必须对袁让步的舆论。孙中山被迫再次声明只要袁世凯履约实现共和,保证“辞职让位”。袁世凯得到南方确切保证后,开始对清室“逼宫”。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9年北洋军阀把持的北京政府和西南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之间又进行过一次“南北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与日本争夺中国的控制权。日本支持的北京政府和英美支持的广州军政府,于1919年2月各派代表在上海开会议和。这次议和实际上是南北军阀之间划分地盘和分配帝国主义银行团准备给予的贷款的谈判,由于分赃不均,彼此争吵不休,未能达成协议, 5月和谈宣告破裂。

猜你喜欢

  • 武丁征伐多方

    商代和西周初年的古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把王畿周围的异姓部族称作“方”。因其数众多,总称“多方”。武丁时期,与商敌对的方国主要有土方、邛方、鬼方、羌方等,他们大都位于商的西北面,其中土方和邛方还经常

  • 滑台之战

    刘宋和北魏间的战争。悬瓠战后,宋文帝乘胜北伐。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七月,宋派王玄谟、沈庆之等率军,分两路北上。王玄谟所统东路军,为北伐主力。该军渡过黄河,进围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然久攻不克。

  • 国野制

    西周和春秋时期一种体现社会阶级对立的制度。国和野分别指国都和国都四郊以外的地区。国都及其近郊地区的居民称作“国人”,在“野”的农业生产者则称为“野人”。一般认为,国人是各级贵族及其疏远的宗族成员,也包

  • 垂沙之战

    战国时,齐、魏、韩三国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打败楚国的战役。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三国联军进攻与秦结盟的楚的方城(今河南叶县西南),楚将唐昧(一作唐蔑)

  • 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北宋初年,改后周禁军殿前、侍卫二司之制,分设殿前都指挥使司(简称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马军司、马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步军司、步司),使其

  • 申公巫臣使吴

    管仲相齐过程中的一项改革内政的措施。这项措施是针对鄙野的农民而实行的,即根据农民种植土地的肥瘠及收成的多少征收不同的赋税。这项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农民因赋税不均而流徙。

  • 五九国耻

    1915年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条”,经过秘密交涉,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复辟帝制的支持,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于5月9日承认了日本政府提出的要求,丧权

  • 四帐皇族

    辽朝四个宗室贵族集团。又称皇族四房或一帐三房。阿保机的后裔九代(九帐)皇族,地位最尊,为横帐;阿保机的伯父岩木之后裔,为孟父房;叔释鲁的后裔,称仲父房;诸弟刺葛、迭剌、寅底石、安端及苏的后裔,为季父房

  • 联军委员会

    见“广州外人委员会”。

  • 赵广起义

    刘宋益州人民起义。元嘉九年(公元432年)秋,赵广领导数千农民,在五城(今四川中江)举行起义。起义群众首先攻下广汉郡(治今四川广汉北),巴西郡(治今四川绵阳东北)人唐频率众响应。两支义军联合战斗,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