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旧题左丘明(生卒不详)撰。此书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内传》,简称《左传》。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东汉桓谭、班固皆认为此书为左丘明所撰,左丘明乃孔子弟子。魏晋诸儒对此均无异议。唐啖助、赵匡始提出《左传》作者左丘明与《论语》中之左丘明为两人,《左传》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人,宋元诸儒多承其说。宋叶梦得据《左传》记事终于智伯,认为左氏是战国时人。清人对此多有辩驳。《四库全书》编辑者仍定为左丘明撰。清后期今文经学再兴,今文经学家一般认为《左传》乃西汉刘歆之伪作,其代表意见是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现代学者徐中舒《左传选·后序》认为,“《左传》好预言因果休咎而以下筮为征验”,主要从《左传》预言验否之角度以考订其成书年代,其方法虽出自清儒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然其结论则颇不相同。徐氏据《论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认为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而此书之成书年代为公元前375年至前351年,其作者当然不是左丘明。他采卫聚贤“子夏”弟子说,认为“可能就是子夏一再传的弟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序》之研究方法与徐氏大抵相同,但其推定《左传》之成书年代为前403至前386年。清人姚鼐《左传补注序》认为此书作者是战国吴起,现代学者章太炎、钱穆、郭沫若、童书业等均持此说。而赵光贤《左传编撰考》则提出此书作者为鲁国左姓之人之说。对此尚无统一的意见。至于此书与《春秋》之关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春秋左氏》。“杜预《集解序》亦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辨理,或错经以合异。”综此观之,则《左传》为传《春秋经》而作。对此,魏晋以后诸儒几无异议。今观此书,其内容绝大部分与经文完全对应。有说明《春秋》书法者。如隐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此书曰:“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其下又云:“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有以史实补充说明《春秋》者。与《公羊》、《穀梁》着重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不同,此书重于从史实上解经或补经。如隐公十一年《经》“公薨”,隐公为何而薨,《春秋》未予说明。此书则记录了桓公与公子翚共同杀害隐公之事。故桓谭《新论》云:“《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春秋》经文仅一万六千多字,除掉无传之经,不足一万字。而《左传》则有十八万多字,绝大部分为叙述史实。亦有经详而传略互为补充者。如成公十七年《经》:“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而传文只云:“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有订正经文之误者。如襄公二十七年《经》:“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此书作“十一月”,据后秦姜岌和元郭宋敬等人推算,经误而传正,今人推算亦证明此乃公元前546年10月13日之日全蚀,应为周历十一月。此书既为解经之作,其体例仍依《春秋》,为编年史体,其叙事亦以《春秋》为大纲,但记事则稍长于《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形式上,此书记事以鲁为主,但实际上则详晋楚鲁郑,宋卫周齐等国次之。其内容包括当时之军事、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还引述了一部分春秋之前的史实与古史传说。记事客观、材料翔实,为后世史家所重视。此书还记有古人对史实之评论,即书中所谓“君子曰”、“君子谓”、“孔子曰”、“仲尼曰”。但是,对此书之“君子曰”,宋儒多有微词,甚至或以为是汉刘歆之伪托,如朱彝尊《经义考》引林栗语云:“《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朱熹亦曾说:“《左氏》所述‘君子曰’,皆鄙陋。”后儒对此或可或否,意见不一。此外,此书叙事,文辞优美、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如《郑伯克段于鄢》、《泓之战》、《郩之战》、《城濮之战》等等。刘知几《史通·杂说》云:“《左氏》之叙事也,述行事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完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此书之取材极富,如晋之《乘》、楚之《梼杌》,及周、郑、齐、宋、卫等诸国故志、训典、语、令、世谱等书皆为其所采,又兼采民间传说杂之。《左传》在战国时即开始流传,还有诸如《铎氏微》、《虞氏春秋》之类的节录本。西汉末年,此书被立于学官。此书原与经文别本而行,晋杜预作《集解》时,始以传附经,合为一书。历来注释和研究《左传》者颇多,其中以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就最大,杜氏号为“左氏忠臣”。其后唐孔颖达作《正义》,阐发杜说,号为“杜氏忠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左传释文》,训释音义,后附此书而行。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旧注疏证》、日本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都是研究《左传》及其注疏卓有成就的著作。此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独刻印。其单独刊行者,有宋刻本、从宋本翻刻的明刻本、万历四十四年闵氏家刻套印本、吴勉学《拜经楼藏书》本(系其九经白文之一)。

猜你喜欢

  • 礼部志稿

    一百一十卷。明泰昌元年(1620)官修。卷首列名乃礼部尚书林尧俞等纂辑。《明史·艺文志》有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据松江府知府揭荐生员俞汝楫纂修《礼部志书》公移,并礼部准聘赴局批文,则此书当出俞汝楫之

  • 经学卮言

    六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一字约,号轩,山东曲阜人,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孔子六十八代孙。乾隆辛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广森以年少为官,又是翩翩华胄,人称卫洗马、王长史,争

  • 春秋金锁匙

    一卷。元赵汸(详见《周易文诠》)撰。此书撮举孔子之“特笔”与《春秋》之大例,以事之同类者互相推勘,研究其异同,以明其属于正例变例。如以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与桓十一年“柔会宋公盟于折”合为一条,其下云

  • 说文解字斠诠

    十四卷。清钱坫(1741-1806)撰。钱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副榜贡生,官乾州州判。对地理和文字学钻研颇深,善篆书,宗李斯,取法李阳冰,沈着苍劲。

  • 崇雅堂书录

    十五卷,碑录五卷,碑补录四卷。甘鹏云编。甘鹏云,生平不详,此为家藏书目。原拟仿《孙氏祠堂书目》,编为十二类,后依“四库”排比,但是在分类设目与顺序上稍有出入。各书著录书名、撰者、刊年,注明单行、丛刻之

  • 玺召录

    一卷。明李日华(1565-1628)撰。日华事迹见《梅墟先生别录》条。该书主要记载作者于天启五年(1625)被召为尚宝司司丞时赴京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按日记载,始于二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月十五日,体例仿

  • 御制孟子条问

    一卷。正祖撰。是编杂取《孟子》书中辞义可疑者,而条记之,每条之下间有注明年月者,为其平日读书之目录。其中驳诘孟子,极多趣语。如“孟子讥梁襄王云:‘望之不似人君’”条问云:“此曰望之不似人君,襄王虽无人

  • 四书续考

    四卷。清陶起庠(详见《四书补义》)撰。是书首有起庠自序,书分四卷。卷一为至圣、四配、诸贤,卷二为帝王、帝臣、王佐、贤侯、天象、地图、逸民、良史,卷三为诸侯,卷四为诸臣、时人,虽也荟萃群书,而颇有抉择,

  • 书影

    十卷。明末清初周亮工(1612-1672)撰。周亮工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崇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明亡后,降清,官至福建按察使,康熙八年被劾革职,下狱。《

  • 湖州丛书

    十二种,七十五卷。清陆心源(见《十万卷楼丛书》)编。丛书收湖州清代学者徐养原、严元照、杨凤苞、施国祁四人著作。其中徐养原三种:《周官故书考》四卷、《论语鲁读考》一卷、《仪礼古今文异同》五卷,均为考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