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
六十卷。唐孔颖达(详见《周易正义》)撰。唐太宗贞观初年,敕令颜师古正定五经文字,后“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五经正义》原名为《五经义赞》,太宗诏改为《正义》。其初稿完成于贞观十二年(638),后由博士马嘉运“驳正其说”。贞观十六年,马嘉运审读完毕,又经孔颖达等人修改而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再次审定后颁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以此考试”,从此成为学校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教材。《春秋左传正义》即其中之一。虽题为孔颖达撰,但实际撰稿人是谷那律、杨士勋、朱长才,马嘉运、王德昭、苏德融、随德素参与修订。据孔颖达《序》,此书乃以隋刘炫《春秋左传述义》为本,并参以沈文阿之说,“若两义俱违,则特申短见。”此书本着“疏不破注”之原则,列举古代典籍以证杜注。如《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为颖谷封人”。杜注:“封人,典封疆者。”极为简约。此书则云:“《周礼》:‘封人掌为畿封而树之’。郑玄云:‘畿上有树,若今时界也。’天子封人,职典封疆,知诸侯封人亦然也。《传》言祭足为祭封人、宋高裒为萧封人,《论语》有仪封人,此言颖谷封人,皆以地名封人。盖封人职典封疆,居在边邑,颖谷、仪、祭皆是国之边邑也。”论证确凿而不烦琐,即此书之特色。孔氏虽号为“杜氏忠臣”,然于异说亦较宽容,时有取之。如《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杜注以为雉长三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孔疏引《周礼》、《公羊》、何休、许慎等诸家异说,按而不断,委婉指出杜注只是采贾、马、郑、王之旧说,未可视为定论。正由于此,汉代至六朝之旧注旧疏才赖此书以保存。但是,名物训诂虽可宽容,然于《春秋》义理,则唯杜是从,诸家若与杜氏不合,即予驳正。其《序》云:刘炫“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余条。司杜又而攻杜氏,犹蠹生于木而延食其木,非理也。”清代学者因不满杜注,攻驳之语兼及孔疏。皮锡瑞《经学历史》批评孔疏党同伐异云:“案《左氏正议》,虽详亦略,尽弃贾、服旧解、专宗杜氏一家。刘炫规杜,多中杜失,乃驳刘申杜,强为饰说。”其论切中孔疏之弊。现存宋淳化元年官本、庆元六年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庆元吴兴沈中宾刊本、宋刘叔刚刻本、元刻明修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四部丛刊续编》本、《四部备要》本,通行本是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