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集义

春秋集义

五十卷,纲领三卷。李明复(生卒不详)撰。李明复一名俞,字伯勇,合阳人。李明复生平不可考,知为宋宁宗嘉定间太学生。李明复认为:知孔子者惟孟轲,知孟轲者惟周敦颐。而周敦颐《春秋》之学,二程得其真传,程颐曾作《春秋传》而程颢则间有及之。张载通过与二程研究而明之,刘绚、谢湜则是见而发明之,范祖禹等人是见而知之,至于胡安国则又是闻而发明之,而李侗诸人则又是闻而知之。虽然以上诸人派别有所不同,但其本源则一。其观点稍有异同,但于尊王贱霸,内中,国外夷狄,即事明纲领以著人君之用的大节上则完全相同。因而他辑录了周敦颐、二程、范祖禹、谢良佐、杨时、侯仲良、尹洙、刘绚、谢湜、胡安国、吕祖谦、胡宏、李侗、朱熹、张栻十六家“或著书以明《春秋》,或讲明他经而及《春秋》,或其说之有合于《春秋》者,皆广搜博访,始乃定其后先,审其精粗。”虽云兼采十六家,然用谢湜之说尤多。其《纲领》三卷,是关于《春秋》宗旨的总论。此书实属宋代诸儒解《春秋》之总汇,较吕本中《春秋集解》更为繁富。此书最早的刻本是宋代巴川王梦应所刻。今本《集义》部分采自无锡邹仪《蕉录草堂藏本》,而《纲领》部分则录自《永乐大典》。现存有元刻本。

五十八卷。附《春秋纲领》一卷,《春秋图说便考》二卷。清吴凤来撰。凤来字九成,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清代《春秋》学者,乾隆庚辰(1760)进士,官至广西象州知州。该书务通经旨,不废传也不尽从传,以《春秋》经传互相论证,并博采古今儒者的解说进行贯通,而以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撰《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及傅恒等人撰《御纂春秋直解》的经义为本,详加发挥引申,兼录各家评点,以便于初学。卷末附《春秋纲领》一卷,对《春秋》经旨进行提经挈领的概括。又附《春秋图说便考》二卷,主要著录诸候的受姓封爵,考证列国疆域,标列清代省府州县。最后附以陈厚耀《春秋世族谱》,以备考订。该书卷帙较多,引据广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春秋集义》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小草庐刻本。

十二卷。清方宗诚(详见《读易笔记》)撰。作者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明先王的大义,而使乱臣贼子有所惧,故凡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交际之事,虽小必书,以说明动乱自微而著。《春秋集义》据“经世”“道名分”之义、据“事直书”“属辞比事”之法,考究《左传》以下数十家之说,以探求《春秋》的大义。书中对近世桐城方苞、静海毛士之论所取较多,对前人所谓“孔子素王”、“黜周王鲁”之说摈斥尤力。该书有光绪八年(1882)刊本,收入《柏堂经说》,有《柏堂遗书》本。

猜你喜欢

  • 翊圣保德传

    三卷。宋王钦若(962-1052)撰。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属江西新喻)人,中进士甲科,官至司空、门下侍郎等。王钦若状貌短小丑陋,为人奸诈,因妒忌寇准在澶渊之役立奇功而进谗言使寇准去职。王钦若

  • 毛诗古韵

    五卷。清牟应震撰。此书前有张鹏序及作者自序。作者以为古韵久亡,春秋以后之书,不能作为春秋以前的证据。于是求之于《诗》,故是书以《诗》为主,《诗》合用者则合之,不合者则分之,旁及者则通转之。计分《诗》韵

  • 华字原

    一卷。清戴姜福(生卒年不详)撰。姜福江苏昆山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生。是编从《说文》九千字中,择出典型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依据《说文》的说解,撰为总叙、虚形、人状、地势、天象、物态、奉养、治

  • 周易辑闻

    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赵汝梅撰。汝梅字号、生卒年皆无考。《四库提要》谓其为商王元份之七世孙,资政殿大学士善湘之子。《经义考》引袁桷语也云,汝梅,善湘子,为宰相婿。卑退自修,精易象,有《

  • 阿弥陀经义记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此义记是为解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而作。智大师所著法华等疏论集禅法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九卷,唯此义记最简略,总共有二千余言。开卷

  • 古诗笺

    三十二卷。清闻人倓(生卒不详)撰。闻人倓,字讷甫,松江(今上海市)人。此书据王士祯《古诗选》,而为之详加笺注,是一部较好的五、七言古诗选本。王士祯是清初的诗坛盟主,其《古诗选》,意在阐明古今五、七言诗

  • 禹贡备遗增注

    二卷。胡瓒撰,胡宗绪增注。瓒,生卒年不详,字伯玉,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地理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都水主事,分司南旺司,兼都泉闸。瓒助河漕总督刘东星疏浚贾鲁河故道,益治汶泗间泉数百

  • 汉武梁祠画像题字补考

    一卷。清陈培寿撰。陈培寿,字辅青,江苏丹徒人。瞿中溶已著有《汉武梁祠画像考》,陈氏在瞿书的基础上又作补考。有石印本传世。

  • 重学

    十七卷首一卷。英国胡威立(生卒年不详)撰,英国艾约瑟(详见《格致质学启蒙》)口译,海宁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笔述。所谓重学,今称为力学,又名机械学。西方力学传入中国,首推是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15

  • 约言录

    二卷。清代魏裔介(1616-1686)撰。此书是作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笔记,分内外篇,内篇多是作者讲学的言论,外篇则侧重于杂论,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魏贞庵遗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