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经释地
一卷。清戴清(详见《四书典故考辨》)撰。本书原为十卷,刘文淇所作《戴清传》,载有戴清自序,说有《书经》、《诗经》、《周礼》、《礼记》各一卷,《春秋三传》三卷,《尔雅》、《论语》、《孟子》各一卷。现传抄本没有这一序言,刻本则有。刘文淇为戴清《四书典故考辨》作序,也称其有“《群经释地》十卷稿藏于家,未能付梓,谨于二书中,各择数条,编为两卷”,以后的刻本就是刘文淇编定之本。本书计有《书》十一条、《诗》八条、《周礼》二条、《礼记》二条、《春秋三传》五十五条、《尔雅》四条、《论语》一条、《孟子》一条,对于旧说,颇有订正,而且都以当时地名解释,比较便于检览。书中最确当的,如“东山”条,《集传》只泛说“东山”是所征之地,戴清援引《史记·吴起传》:“殷纣之国,左太行,右孟门”,而河北之山,以太行最大,秦汉以来,说山东、山西,均指太行山。周师从西向东,因此说“东山”。“鬼侯”条,《集说》认为是鬼方,戴清认为孔疏所引《周本纪》作“九侯”,“九”与“鬼”声音相近,徐广《史记注》:“邺县有鬼侯城”,而邺县故城在当时临漳县西四十里,所以《集说》认为是鬼方,不对。“阳侯缪侯”条,孔疏认为是两个君王的谥号,戴清根据《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后汉书》注:“在阳都,今沂州府沂水县南有故城”,又根据段玉裁说,缪侯就是《淮南泛论训》中的蓼侯,而高诱注:“蓼,偃姓,国则其地当在庐江。”确定这二者为地名。“平畤”条,杜注只说“平畤”是周邑,戴清根据《说文》“天地五帝所基址日畤”,颜注《汉书·郊祀志》:“祠之必于高山下畤,命曰畤”,认为此邑一定近于周王室郊祭天的地方,当在洛阳县境。“有穷”条,《水经注》“鬲县故有穷国”,汉代鬲县故城,在当时济南府德州北,阎百诗驳称,鬲县古有鬲氏之地,有穷氏不应并域而居。戴清根据《水经注》“有穷水,源出安丰县穷谷,北流注于淮”,而安丰故城在当时颍州府霍丘县西南,穷水在县西,认为有穷之国,尚属有据可寻。其他条征实大多如此。只是开篇“十二州”条,孔《传》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蔡《传》加以因袭,戴清又根据蔡《传》而定其州域,颇感未妥。顾炎武说幽、并、营在九州之外,近人有说《尧典肇》“十有二州”之文,是王莽时刘歆等人窜入,都不为无见。戴清对此未曾深加考证。有传抄本,咸丰元年刘文淇刊本,《戴静斋先生遗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