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十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穀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书十一种,包括《起起穀梁废疾》一卷、《释范》一卷、《集解纠谬》二卷、《穀梁先师遗说考》四卷、《穀梁大义详证》四卷、《穀梁传例疏证》二卷、《穀梁外传》二卷、《穀梁决事》二卷、《穀梁属辞》二卷(附《本末》一卷)、《穀梁比事》二卷、《穀梁琐语》四卷。此外又有《穀梁日月时例表》等二十五种。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穀梁》学观点。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礼制祖《王制》,古文经学礼制宗《周礼》;《王制》是《春秋》旧传。两汉今文学、古文学的依经立说,推衍比附,都是由《王制》和《周礼》所派生的。《穀梁传》主张“素王”说,礼制属于新制,托“素王”改制,故与《周礼》不合。廖平认为,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不守旧训,有不少谬误。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如果义还不通,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进行疏通引证。引用事实,以《史记》的记载为主,有时也引用《左传》。廖平认为董仲舒治《公羊传》,说礼制与《穀梁传》其实一致,于是对《穀梁传》中的微文孤证,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就取董仲舒之说。杜预《公子谱》来源于刘向,于是《穀梁传》的师说,也予采纳。又两汉经师解《穀梁传》,多引用《孝经》、《易》、《诗》、《书》、《礼》、《乐》,廖平也沿用此法,以说明六经相通。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引用《京氏易》、《韩诗》;廖平认为两汉博士之学本同一家,于是仿何休之例,凡是《穀梁传》的佚义,就取两汉博士之说进行补充。大体上在于发掘《穀梁传》的古义,以推原礼证为主。廖平说经不拘泥于一家之说,往往迭出新义,发前人所未发。虽然立说不一定都站得住脚,但能给学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书有光绪庚子(1900)成都刊本,名为《穀梁古义疏》十一卷。《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由廖平之子廖宗泽作过补疏,民国时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将该书与《穀梁春秋外编叙目》一卷、《释范》一卷、《起起废疾》一卷合刊。

猜你喜欢

  • 贞素斋文集

    八卷。元舒頔(1304-1377)撰。頔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人。顺帝至元三年(1337)被江东宪使辟为贵池教谕,秩满调丹徒。后归隐山中。明初屡召不出。名所居为贞素斋。所著有《古淡稿》、《华阳集》,

  • 慎宜轩文集

    八卷。《诗集》八卷。清姚永概(1866-1924)撰。姚永概字叔节,号幸孙。安徽桐城人。姚莹之孙。光绪举人。清末曾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民国后,累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正志学校教务长,清史馆协修。是文集

  •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

    卷。清代释函可(1611-1659)撰。函可,为清代寿昌(在江西新城今黎川县)禅门高僧宗宝道独弟子。因其弘法而罹难,被发配到东北,于今辽宁省鞍山市附近的千山驻足,开法于千山。函可,人称“剩人和尚”,又

  • 沧江虹月词

    三卷。清汪初(1776——1808)撰。汪初,字绛人,钱塘(今杭州市)人,十七岁入邑庠,屡失意于省试,捐资为库大使,后为生计,入蜀佐四川按察使幕。《沧江虹月词》风格前后不一,以汪初赴川为分野。入川之前

  • 玩易意见

    二卷。明王恕(1416-1508)撰。恕字宗贯,号介庵,谥端毅,为明代理学家,为学朴实,大抵推之实施而以于心为安者为足。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145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明史》有传。王恕于弘治十

  • 程伯翰先生遗集

    十卷。清程颂藩(1852-1888)撰。程颂藩字伯翰。湖南宁乡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官户部主事。此集为颂藩从弟颂万编印。初宣统三年(1911),颂万曾编颂藩遗文。为内外篇文二卷、诗二卷,名曰

  • 平田诗话

    二卷。明管楫撰。管楫,字汝济,号平田,又号竹木山人,陕西咸宁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管楫巡抚山东,以治闻。因与严嵩相忤,辞疾家居二十年。管楫与薛惠、何景明、高叔嗣诸人相倡和,故其

  • 平山冷燕

    二十回。原刻本不题撰人,有天花藏主人序,观其内容实为作者自序。后来刊本有题“荑秋散人”、“荑狄散人”、“荻岸散人”、“夷荻山人”者。清代有人认为作者是康熙年间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张匀或张劭,但证据不足

  • 网山集

    八卷。宋林亦之(1136-1185)撰。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亦之是林光朝之弟子。光朝讲学于红泉,去世后,学者请亦之继其席。赵汝愚统管福建时,曾向朝廷推荐亦之,未及用而卒。景

  • 霄鹏先生遗著

    五种,五卷。清黄保康编。黄保康字霄鹏,南海(今属广东省)人。长于医术。五种有三种为黄氏所辑医书:《医林猎要》一卷、《吴鞠通方歌》一卷首一卷(黄任恒注)、《陈修园方歌》一卷首一卷(黄任恒注)。其余二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