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医局丞

猜你喜欢

  • 阳复

    阳气来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复化,民病热于中。”

  • 蛴蛕(huí 蛔)

    蛔虫的别称。《灵枢·厥病》:“心肠痛,恢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张志聪注:“蛟蛕者,蚘虫也。”参见蛔虫病条。

  • 血虚心悸

    心悸之一。《不居集》卷二十二:“血虚心悸,阴气内虚,虚火妄动,体瘦心悸,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大而无力者是也。”治宜养血益阴,安神定悸。用宁志丸、十四友丸、朱砂安神丸等方。参见心悸条。

  • 医级

    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12卷。清·董西园纂。成书于1777年。本书摘录历代医著,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卷1~2伤寒;卷3~5杂病;卷6女科;卷7~9类方

  • 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不论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与肺、脾二脏有关,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①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如热痰、寒痰、燥痰等。②指病因病证。如风痰、痰火、痰湿、痰

  • 五脏刺

    ①即五刺。见该条。②指《灵枢·五邪》所述的五脏有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太素》称五脏刺。

  • 血寒

    亦称血分寒。指寒之在血分者。症见肢体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女子月事后期而痛,脉细而缓,法当温之。(《证治汇补》)详见血寒证各条。

  • 肌肤甲错

    证名。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多因干血内结、痈脓积滞,津血不能外荣,或因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

  • 余无言

    【生卒】:1900~1963【介绍】:原名余愚,字择明。江苏阜宁人。少年时随其父余奉仙学医、应诊,1929年迁居上海,以擅用经方著称,并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1956年膺聘、任职于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

  • 睑唇

    解剖部位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三。即眼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