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痢

气痢

病证名。①指中气下陷致痢者。症见气短言微,面色白,下痢滑脱,所下之物不粘不臭,大便矢气而出。治宜温涩固脱。《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气痢,诃黎勒散主之。”《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气利,……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②指气滞致痢者。症见下痢如蟹渤,秽臭稠粘,常伴腹部胀痛。治宜行气导滞消积为主。《医学入门》卷五:“气痢如蟹渤,拘急独甚,流气饮子古萸连丸六磨汤。”《世医得效方》卷六治气痢用牛乳荜拨煎服。③指冷气停于肠胃致痢者。《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冷气停于肠胃间,致冷热不调,脾胃不和,腹胁虚满,肠鸣腹痛,便痢赤白,名为气痢。治宜厚肠胃,调冷热,益脾气,则痢当自愈。”参痢疾条。

猜你喜欢

  • 祛风立效散

    《罗氏会约医镜》卷六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川芎、蔓荆子各一钱,羌活、防风、桂枝各八分,细辛三分,苏叶四分,生姜五分。水煎热服,取汗。治外感风寒,头痛暴甚,畏风恶寒,脉紧而数。若寒甚者,冬季

  • 泻黄饮子

    《济生方》卷五方。白芷、升麻、枳壳(麸炒)、黄芩、防风、半夏(汤洗)、石斛各一两,生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风热蕴于脾经而致的唇燥坼裂,口舌生疮。

  • 产后恶血入肝

    病证名。指产后恶血入于肝经,出现手足瘈疭,筋挛抽搐的症候。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肝主筋,产后或加郁怒,致败血入于肝,手足瘈疭,筋挛抽搐,有似中风状者是。丹皮散主之(丹皮、防风)。”

  • 溪温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 小便涩痛

    证名。指小便排出不畅、疼痛,是淋症的主要症状。《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详淋条。

  • 王馥原

    【介绍】:晚清医家。字清源。山阴梅溪(今浙江绍兴)人。十九世纪末(光绪年间)闻名于绍兴,尤长于妇科,撰有《医方简义》一书,主要论述内、妇科,而于妇科较详。

  • 见《说文》。指月经。

  • 猝痖

    病证名。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暴瘖,猝痖也。”即暴瘖。详该条。

  • 面疮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即面发毒。详该条。

  • 正邪

    五邪之一。见五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