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吴鞠通医案>头痛

《吴鞠通医案》头痛·

赵氏 五十五岁 乙丑三月十八日 六脉弦而迟,沉部有,浮部无,巅顶痛甚,下连太阳,阳虚内风眩动之故。桂枝(六钱)白芍(三钱) 生 (六钱) 炙甘草(三钱)川芎(一钱) 全当归(二钱)生姜(五钱)大枣(三八,去核) 胶饴(五钱,化入)

辛甘为阳,一法也;辛甘化风,二法也;兼补肝经之正,三法也。服二帖。

初十日 阳虚头痛,愈后用 建中。白芍(六钱)桂枝(四钱)生姜(三片) 生 (五钱) 炙甘草(三钱)大枣(二枚,去核) 胶饴(五钱,化入)

李 少阳头痛,本有损一目之弊。无奈盲医不识,混用辛温,反助少阳之火,甚至有用附子雄烈者,无奈乎医者盲,致令病者亦盲矣。况此病由于伏暑发疟,疟久不愈,抑郁而起肝之郁勃难伸,肝愈郁而胆愈热矣。现下仍然少阳头痛未罢,议仍从少阳胆络论治。桑叶(三钱) 茶菊(三钱) 羚角(三钱)青葙子(二钱)钩藤(二钱) 丹皮(三钱)麦冬(五钱,连心) 麻仁(三钱)桔梗(三钱) 生甘草(钱半) 刺蒺藜(五钱)苦丁茶(一钱)

陈 三十五岁 乙丑十月二十二日 少阳风动,又袭外风为病,头偏左痛,左脉浮弦而数,大于右脉一倍,最有损一目之弊。议急清胆络之热,用辛甘化风方法。

羚角(三钱) 茶菊(三钱)桑叶(三钱) 苦桔梗(三钱) 生甘草(一钱) 丹皮(五钱)青葙子(二钱)薄荷(二钱) 刺蒺藜(二钱)钩藤(二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服,渣再煎一杯服,日二帖。

二十五日 于前方内加∶木贼(钱半)蕤仁(三钱) 减薄荷(钱四分) 头痛眼蒙甚。

日三帖,少轻日二帖。

十一月初八日 于前方内加∶蕤仁麦冬白茅根

章 四十三岁 衄血之因,由于热行清道,法当以清轻之品,清清道之热。无奈所用皆重药,至头偏左痛,乃少阳胆络之热,最有损一目之患,岂熟地桂附鹿茸所可用。悖谬极矣,无怪乎深痼难拔也。勉与清少阳胆络法,当用羚羊角散,以无羚羊,故不用。

桔梗(一两)苦丁茶(三钱)连翘(八钱,连心)甘草(四钱)钩藤(六钱) 银花(八钱)桑叶(一两) 丹皮(八钱)薄荷(二钱) 茶菊(五两) 白蒺藜(一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日三次,每服白扁豆花汤调,外以豆浆一担,熬至碗许,摊贴马刀患处,以化净为度,必须盐卤点之,做豆腐水,并非可吃之豆腐浆。

附∶有一人素有肝郁痰火,项间致成马刀,外用蒲黄夏布贴患处,内服元参、贝母、牡蛎为丸,百日收功。

二十七日 复诊症小效,脉尚仍旧,照前清少阳胆络方,再服二三帖,俟大效后再议。

五月初二日 此时无扁豆花为引,改用鲜荷叶边煎汤为引亦可。少阳络热,误用峻补阳气,以致头目左半麻木发痒,耳后痈肿,发为马刀。现下六脉沉洪而数,头目中风火相扇,前用羚羊角散法,虽见小效,而不能大愈。议加一煎方,暂清脑户之风热,其散方仍用勿停。

桔梗侧柏叶荷叶边(一枚,鲜)辛夷生苓 黑山栀(五钱,大便溏去之)苍耳子(炒)桑叶连翘(连心) 茶菊六月初三日 细阅病状,由少阳移于阳明,加∶

石膏(一两)知母(三钱)葛根(三分)

十二日 偏头痛系少阳胆络病,医者误认为虚,而用鹿茸等峻补其阳,以致将少阳之热,移于阳明部分,项肿牙痛,半边头脸肿痛,目白睛血赤,且闭不得开,如温毒状,舌苔红黄,六脉沉数有力。议与代赈普济散,急急两清少阳阳明之热毒。

代赈普济散十包,每包五钱。用鲜芦根煎汤,水二杯,煮成一杯。去渣先服半杯,其下半杯噙化,得稀涎即吐之。一时许再煎一包,服如上法。

十六日 舌黄更甚,脉犹数,肿未全消,目白睛赤缕,自下而上,其名曰倒垂帘,治在阳明,不比自上而下者,治在太阳也。

代赈普济散,每日服五包,咽下大半,漱吐小半。每包生石膏三钱,煎成一小碗,服二日。外以不去心麦冬一两,分二次煎代茶。

十八日 今日偏头痛甚,且清少阳之络,其消肿之普济散加石膏,午前服一包,余时服此方,三次三杯。羚羊角(一钱) 丹皮(一钱) 银花(一钱)犀角(八分) 茶菊(一钱) 刺蒺藜(六分)凌霄花(一钱)钩藤(六分) 苦桔梗(八分)桑叶(一钱)连翘(一钱) 生甘草(四分)

两杯半水,煎一杯,顿服之,日三帖。

二十日 大便结,加元参二钱,溏则去之。

二十三日 经谓脉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斯病之所在也。兹左关独大独浮,胆阳太旺,清胆络之药,已服过数十帖之多,而胆脉尚如是之旺。络药清轻上浮,服至何日是了?议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小肠火腑,非苦不通,暂与极苦下夺法。然此等药可暂而不可久,恐化燥也。

芦荟(二钱)龙胆草(三钱) 胡黄连(二钱) 真雅连(二钱)麦冬(五钱,不去心)丹皮(五钱)秋石(一钱)

二十六日 前方服二帖,左关独大独浮之脉已平。续服羚羊角散一天,代赈普济散一天,目之赤缕大退,其耳后之马刀,坚硬未消。仍服代赈普济散,日四五次。

七月初一日 脉沉数,马刀之坚结未消,少阳阳明经脉受毒之处,犹然牵拉板滞。议外面改用水仙膏敷患处,每日早服羚羊角散一帖,已午后服代赈普济散四包。

初九日 服前药喉咙较前清亮,舌苔之黄浊,去其大半,脉渐小仍数,里症日轻,是大佳处。外症以水仙膏拔出黄疮少许,毒瓦斯仍未化透,仍须急急再敷,务斯拔尽方妙。至于见功迟缓,乃前此误用峻补之累,速速解此重围,非旦晚可了。只好宁耐性情,宽限令其自化,太紧恐致过刚则折之虞。前羚角散,每日午前服一帖,午后服代赈散四包,分四次,再以二三包煎汤漱口,以护牙齿。

十七日 数日大便不爽,左脉关部复浮,疮口痛甚,再用极苦以泻小肠,加芳香活络定痛。

芦荟(二钱)乳香(三钱) 生大黄(三钱,酒炒黑) 真川连(二钱)没药(二钱) 归尾(三钱)龙胆草(三钱)秋石(三钱) 胡黄连(三钱) 银花(五钱)

煮三小杯,分三次服,得快大便,一次即止。

十八日马刀虽溃,少阳阳明之热毒未除,两手关脉独浮,气大旺,于清少阳阳明络热之中,兼疏肝郁,软坚化核。

桔梗(三钱)桑叶(三钱)海藻(二钱) 银花(三钱) 丹皮(五钱)凌霄花(三钱)连翘(三钱) 生香附(三钱)夏枯草(三钱) 茶菊(三钱)

二十五日马刀以误补太重而成,为日已久,一时未能化净,以畏疼停止水仙膏之故。

舌上舌苔。浮面微黄,其毒尚重,现下胃口稍减,木来克土之故,于前方加宣肝郁。

桔梗(二钱)桑叶(三钱)香附(二钱) 银花(三钱) 丹皮炭(三钱)连翘(三钱)郁金(二钱) 茶菊(三钱)

仍以代赈普济散,漱口勿咽。

二十八日 肝郁误补,结成马刀,目几坏。现下马刀已平其半,目亦渐愈,脉之数者已平。

惟左关独浮,其性甚急,肝郁总未能降,胃不甚开,胸中饭后觉痞,舌白滑微黄,皆木旺克土之故。败毒清热之凉剂,临时停止,且与两和肝胃。

新绛纱(三钱) 姜半夏(三钱) 归须(二钱)旋复花(三钱,包) 广皮炭(二钱)降香末(钱半) 苏子霜(钱半) 丹皮(三钱)郁金(二钱)

八月初九日 少阳相火,误补成马刀,原应用凉络,奈连日白苔太重,胃不和,暂与和胃,现下舌苔虽化,纳食不旺而呕,未可用凉,恐伤胃也。于前方减其治。

新绛纱(三钱) 丹皮(三钱)生姜汁(三匙)旋复花(三钱,包)郁金(二钱)黄芩炭(二钱)半夏(五钱)

仍用普济散漱口。

初六日 于前方内,去黄芩,加∶香附(三钱) 广皮炭(二钱)

初八日 胆移热于脑下,为鼻渊,则鼻塞不通,甚则衄血。议清脑户之热,以开鼻塞,兼宣少阳络气,外有马刀故也。苍耳子(四钱,炒)连翘(二钱)桑叶(三钱)辛夷(四钱,炒去毛) 银花(二钱) 茶菊(三钱)

十二日 加旋复花(三钱)郁金(二钱) 疏肝郁。加 姜半夏(二钱)止呕。

十六日马刀已出大脓,左胁肝郁作痛,痛则大便,日下六七次,其色间黄间黑,时欲呕,有大瘕泄之象,与两和肝胃。旋复花(三钱,包) 姜半夏(四钱) 姜汁(三匙) 绛纱(三钱) 真降香末(三钱)香附(三钱) 归须(二钱)黄芩(二钱,炒)郁金(二钱) 焦白芍(三钱) 广皮炭(三钱)

十九日 外症未除,内又受伏暑成痢,舌白苔黄滑,小便不畅,大便五七次,有黑有白,便又不多,非积滞而何。不惟此也,时而呕水与痰,胃又不和,内外夹攻,何以克当。勉与四苓合芩芍法。猪苓(三钱) 广皮(三钱,炒)木香(二钱)泽泻(三钱)白芍(三钱,炒)降香末(二钱)

云苓皮(五钱)黄芩(二钱,炒)红曲(二钱) 姜半夏(五钱) 真雅连(钱半,姜汁炒)

二十四日 病由胆而入肝,客邪已退,所见皆肝胆病,外而经络,内而脏腑,无所不病。初诊时即云深痼难拔,皆误用大热纯阳之累,所谓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再勉与泻小肠以泻胆火法。

真雅连(钱半)连翘(三钱)乌梅(三钱,去核)龙胆草(三钱)黄芩(三钱,炒)半夏(三钱)桑叶(三钱)竹茹(三钱) 茶菊(三钱)

二十六日 脉少大而数,加∶

桔梗(三钱) 云苓皮(三钱) 银花(三钱)

二十九日 脉仍数,肝胆俱病,不能纯治一边。连翘(三钱)麦冬(五钱,连心) 雅连(五钱) 银花(三钱)黄芩(六分)乌梅(三钱)桑叶(三钱)半夏(三钱) 云苓(三钱) 茶菊(三钱)

九月十二日 前方服十一帖,胃口大开,舌苔化尽,肝气亦渐和。惟马刀核未消尽,鼻犹塞,唇犹强,变衄为鼽。脉弦数,大便黑,又于原方内去护土之刚药,加入脑户之络药。盖由风热蟠聚于脑户,故鼻塞而衄或鼽,误补而邪不得出也。

桔梗(三钱)苍耳子(三钱,炒)乌梅(三钱)人中黄(钱半)辛夷(三钱) 茶菊(三钱)连翘心(三钱)黄芩(二钱)麦冬(五钱) 银花(三钱) 真雅连(一钱)桑叶(三钱)龙胆草(一钱)

十九日 阅来札前方服七帖,肺胃之火太甚。议于原方加生石膏一两,杏仁二钱,开天气以通鼻窍,清阳明以定牙痛。如二三帖不效,酌加石膏,渐至二两,再敷水仙膏以消核之未尽。

二十八日 右脉洪大而数,渴欲饮水,牙床肿甚,阳明热也。于前方内加石膏一两,共二两,银花五钱,共八钱,桑叶二钱,共五钱。如服三五帖后,肿不消,加石膏至四两。

富氏 二十五岁 巅顶一点痛,畏灯光日光如虎,脉弦细微数,此厥阴头痛也,与定风珠三剂而愈。

何氏 四十岁 阳虚头痛,背恶寒,脉弦紧甚,与黄 建中,加附子三帖而痛减,脉稍和。又每日服半帖,四日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