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医署

太医署

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臻于完备。以医疗为主,教学次之。唐时,属太常寺。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分设医、针、按摩和咒禁等部门,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科;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学制分别为七年、五年、三年;考核分别由博士主持月考,太医署令、丞主持季考,太常丞主持年终总考,视其成绩的优劣,予以升、留、退。教师的职称分别为博士、助教、师、工等。太医署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宋代改为太医局,仍为医疗与教学兼而有之。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

猜你喜欢

  • 灰中苔

    舌中央见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见《伤寒舌鉴》)。

  • 树莓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托盘之别名,详该条。

  • 瞤(shùn 顺)

    又作臑。形容肌肉、皮肤、身体、眼睑等的跳动。《素问·气交变大论》:“肌肉瞤酸,善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筋惕肉瞤,此为逆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 脾经咳嗽

    病证名。又称脾咳。指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或脾虚土不生金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脾经咳嗽之症,咳而右胁下隐隐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卧,面色痿黄,腹胀黄肿,身重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此脾咳嗽之症

  • 晒不死

    见《广西中药志》。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 蔡维藩

    【介绍】:明代医家。江苏盱眙人。长于儿科,著有《痘疹方论》、《痘疹集览》等书。

  • 失声

    病证名。①悲极气噎,哭不成声音,称失声。②禁不住发出了声音,脱口而出者,也称失声。③即失音,例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有声音不出之人,服冷剂愈失声。”参见瘖、喉瘖等条。

  • 经水忽来忽断

    见《傅青主女科》。即经来断续。详该条。

  • 如银障症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如银内障证。详该条。

  • 黑陷

    痘证五陷之一。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其特点为痘疮晕脚干枯,中有黑脐。为毒火内盛,营血干枯所致。治宜凉血解毒,泄火清营。用清瘟败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