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丹溪心法·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冒出有声之症。其声沉长,不似呃逆之声短促。常伴见胃脘饱胀。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挟气、食、痰、火,使胃气上逆所致。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治宜和胃降逆为主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是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流行于冬春季节。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痧子,故又名风痧。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
解剖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石韦之别名,详该条。
《症因脉治》卷二方。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治肺燥咳嗽喘逆。
出《本草原始》。指初潮月经。
即连朴饮,见该条。
治疗热证,当以寒药制之。如辛寒之剂白虎汤,苦寒之剂龙胆泻肝汤之类。一般来说,肺胃热宜银翘、石膏,心腹热宜芩、连,肝胃热宜黄柏、知母、胆草。又如表里火热俱盛,大热烦躁,甚则发斑,小便黄赤,吐血,鼻出血,
见《医学入门·本草》。即大枣,详该条。
病名。见佚名《抄本眼科》。即风火眼。详该条。